核 心 论 点 (均为本书编者自著)
家谱与强国的关系
家谱与国家正史、地方志共同组成为国家历史文献的三大支柱史籍,家族历史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是为国家存史、资政的历史文献之一。家庭是国家的最小集体。全国每一个最小集体组成的最大家庭,这就是国家的真正内涵。每人每家都树立了荣辱观念,提高和睦意识,奋发图强,爱国爱家,维护安宁,共建和谐,整个国家才能成为礼仪之邦,国家才能更加团结强盛。
|
家谱与家族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修家谱是民族的共同文化,是具有自己的内容和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反映,是一个宗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宗族统一和继承的最显著的历史标志,也是一个宗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是一个家族自觉的归属感和心理认同感,具有相当稳定性和历史的连续性,对宗族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护卫作用,是团结宗族成员的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宗族发展的历史证据。 |
家谱文化工作的意识和理念 |
编谱团队,齐心协力。有所作为,重在质量。 特色家谱,全在认真。现代家谱,贵在实用。 改革创新,突破陈规。力创优良,共铸繁荣。 编好家谱,緬怀先祖。修谱睦族,不可分心。 欲立其业,先立其人。通情达理,以德立身。 遇事冷静,自知之明。换位思考,莫责他人。 普及家谱,传承祖德。用好家谱,振兴家族。 关注现代,族人皆睦。文化兴族,共享太平。 |
这是笔者在浙江永康担任《太平吕氏家谱》执笔总编时 写给全体资料员共勉的祝词 2013年6月6日于永康 |
家谱文化工作的性质 |
家谱,是家族繁衍、发展的产物,是记录家族人文历史的载体,是家族文化的重要标本。家谱记载的家族历史,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文化事业,也是国家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研究、发展、弘扬家族文化,倡导家族和睦,促进和谐,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门学科。汇编家谱,是家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补充、完善国家历史的光荣任务和历史责任。 |
家谱的属性和概念
家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载家族人文历史的专著史籍,是家族历史的载体,是系统化的家族历史纪实文献,是家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文化之一,家谱文化是一个独特的系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门学科。
家谱的功能,旨在记录家族人文资料,繁衍信息,明晰伦理,规范家族事务,尊祖敬宗,倡导家族团结和睦,促进民族大团结。正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说: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民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
我们研究、发展、弘扬家谱文化,是利用、发展家族文化的需要。是提高家族教化质量的需要,是补充、完善国家历史的需要,是国家存史、资政、安民的需要。
现代家谱的定义
家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个文化领域。任何领域的文化,都要随着时代的进程而发展进步,发展进步的目的和标准,是要满足于时代要求的实用性。能满足现代传承内容记事的家谱并实用于现代,有利于施教子孙后代,有利于存史、资政的家谱就是现代家谱。
家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领域
家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领域。因为家谱与国史、方志共同组成为国家历史文献体系,家族历史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所记载的人文历史囊括到村到寨,详实到户,精细到人,是国史和方志都不可能顾及的。所以,家谱是国家存史、资政的历史文献之一。家庭是国家的最小集体,个人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每人每家都提高了和睦意识,规范文明行为,自觉维护社会和谐,整个国家才能成为文明社会,才能更加团结富强。所以,家族文化事业,也是国家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
家谱和家族与国家的关系
家谱,就其规模而言,有整族家谱、分支家谱、大宗家谱、小宗家谱等不同规模,随其含盖人口、家庭户数和发展历史的长短而或大或小。不论规模大小,每部(套或册)家谱所凝集的家庭都合称为家族。家族是由国家的最小集体——家庭这个社会的最小细胞和个人这个最小分子组成的自然的社会团体。国家行政虽不直接对家族行使政令,但家族运用家谱对族人施以家族特色的教化作用却是最具实效的教育,如德礼教育、崇尚和睦、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好学上进、勤俭持家、截杀奢侈等,可以说,家族是配合国家对国人实施教化的辅助机构。
家谱就是家族历史户口簿
家谱就是家族历史户口簿,又不同于国家户籍户口簿,二者有着显著的区别,主要不同点有五:
一是在国家户籍户口本中,人口去世就注销,换户口本就除名;
二是外迁就注销;
三是不作生平简介、传记;
四是单户独立,不列族中同代多户横向关系;
五是不录其家族发展的事与物。
家族历史户口簿,与国家户籍户口簿的主要区别相应有五:
一是所记人口信息,逝世者不注销,重编或续编都保留沿袭;
二是外迁也保留原记录,为外迁分支后代保留寻根问祖依据,重编或续编都能跟踪;
三是历代户主、夫人均作生平简介、传记,保留给后代缅怀;
四是本族家家同在,族中同代各户横向关系明晰,纵向传承根系(世系)保留沿袭,上下代查阅方便,亲兄弟、堂兄弟代代相连;
五是详细记录家族发展的人和事。
所以,家谱就是家族历史户口簿,是一本永不注销的“户口簿。”
家谱和家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只把家谱称为“传统文化”,殊不知传统文化是包括行行业业的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总称。家谱文化是传统文化,但尚未有人为家族文化给予其独立的定性。
我认为,在家谱文化之上还应认知一个“家族文化”,因为家谱文化只是家族文化的一个核心载体,重在表述世系繁衍、传承关系、人物传和记事。
家族文化内含有家谱文化、墓碑文化、祭祀文化、家教文化、习俗文化、家珍收藏文化等,虽然皆可记入家谱,但各有其与时俱进的随意性,操作方案的可变性,因地、因事、因人、因时制宜的临时性。所以,家族文化是一个系列文化。家族文化涵盖着家谱文化,即家谱文化不等于家族文化,家谱文化从属于家族文化。
家谱与国家正史、地方志共同组成为国家历史文献体系的三大支柱史籍,家族历史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记载事项囊括到村到寨,详实到户,精细到人,是国史和方志都不可能顾及的。家谱是为国家存史、资政的历史文献。家庭是国家的最小集体,是社会的最小细胞,个人是国家的最小分子。国家是由所有最小分子、最小集体组成的最大家庭,这就是国家一词的真正内涵。每人每家都树立了荣辱观念,提高和睦意识,规范文明行为,维护安宁,共建和谐社会,整个国家才能成为礼仪之邦,国家才能更加团结强盛。所以,家族文化事业,也是国家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
家谱在社会文史档案中的地位
家谱与国家正史、地方志共同组成为国家历史文献体系的三大支柱史籍,家族历史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所记囊括到村到寨,详实到户,精细到人,是国史和方志都不可能顾及的。家谱是为国家存史、资政的历史文献。
家庭是国家的最小集体,是社会的最小细胞,个人是国家的最小分子。国家是由所有最小分子、最小集体组成的最大家庭,这就是国家。每人每家都树立了荣辱观念,提高和睦意识,规范文明行为,维护安宁,共建和谐社会,整个国家才能成为礼仪之邦,国家才能更加团结强盛。所以,家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领域。编修、收藏家谱,是发展、繁荣国家文化事业的需要。
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各个家族都有各自的家族文化特色,家谱就是家族文化的重要标本,家谱记载的家史,就是国家历史之一。毛泽东主席1957年在成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研究历史时指出:“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孙中山先生说:“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民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应用。”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印发的《国档会(1984)7号文件》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的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不仅对开发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某些工作也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全球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会“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要“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以作用的要求论家谱质量
要使新编家谱达到既定的作用和意义,就要使新编家谱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满足作用对质量的要求。为了达到现代和后人所要求的作用,我在考察、研究了各地历代老谱和现代新编家谱之后,发现具有很多共性的质量问题:表现在记录不详,缺漏太多;资料简略,逻辑紊乱;版式陈旧,缺乏创新,结构缺陷,功能不全,查阅家谱,尤如考古,不可续补。针对古今家谱的状况,亟待提升家谱质量,使其具有充分的作用和意义,是我们这一代编谱人的历史责任。只有改进,才能发展。不能再让后人费时费力地考古。
家谱是前人编给后人用。我们不编出高质量的家谱,子孙后代就没有好家谱可用。为此,新编家谱要努力实现结构设计领先,功能完善,缺漏分支和新增人口均可逐代续记,查阅简便,易读易懂等多功能实用价值,具有上承千年祖,下迎千年孙的实用功能。
以质量标准论家谱的作用和意义
家谱的作用和意义,取决于家谱的质量。我门现代新编的家谱质量应在借鉴古谱优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体现进步。一是收集资料尽量完善,减少缺漏事项,使之成为家族百科全书;二是文稿质量要精,图文并茂,内容要丰富,充实具有教化作用的篇章,使其成为家族文化教科书;三是排印方案要科学,查阅方便、易读易懂,有利于普及;四是一套功能完善、结构科学、层次分明的家谱,使之成为家族文化工具书,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家宝典,才能具有下列十个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一、编好家谱,教导族人,讲习仁义礼智信,都做文明礼貌人,明知事理,德法并举,和睦相处,由家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家和村宁社会安,国强族旺家业兴。
二、家谱是前人编给后人运用的历史文献,提高现代家谱的质量,有利于学习和了解家族历史,研究家族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国家的贡献和家族发展状况,了解家族分布情况,知道处处有亲人。
三、有助于查阅祖籍历史,寻根问祖,缅怀先人,教育后代,培养亲情。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良传统。培养族中老少的家族观念,提高家族意识,弘扬祖德宗功,继承和发扬先祖精神。
四、通过学习家谱、运用家谱,有助于规范家族事务管理,总结、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制定具有传承价值的家族特色教育方案,搞好家庭早期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五、新编家谱应详细记载族中男女成员的姓名、生殁时间、生前住地、墓在地名、文化程度、生平简介等,后人为前辈树碑立传时有据可依,并可从中了解历代族人受教育的程度。
六、家谱配编的辈份传承字派的运用和普及,对于弘扬家族文化、德礼教育、有利于各地宗亲及子孙后代往来和交流,各地各支系都统一使用,实现辈份不乱,族人和子孙后代走到何地,见到本宗支系的宗亲,都能分清老幼。
七、现代家谱应为后人预留补记空位,每户拥有一本家谱,代代依次延续补记在同一本(套)家谱內,就可实现伦理根系不乱。
八、家谱要编印《写作碑文、祭文的基本要求》,并选印几篇碑文和碑联、祭文作示范,子孙后代可以参照其格式和内容规则使用,有助于规范和提高碑文、祭文的写作质量,为子孙后代提供永久、真实的家史文字记录。
九、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显得十分重要,一个人在家族内部的人际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如果家族内部的关系搞不好,就不可能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俗话说“弟兄不和受人欺”就是这个意思。通过学习、运用家谱,有利于各地族人之间的沟通与往来,促进家族团结,增进家族凝聚力,为国家民族大团结从我做起。
十、考古界常用家谱资料对考古发掘、人文探索等历史疑点作定论。家谱具有考证功能。
现代家谱的质量定位标准
好家谱的“好”,其定位标准不是完工便好,而是对质量档次的定位之好才算好。好家谱应当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取决于家谱的质量。新编的现代家谱质量,应在借鉴古谱优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有所发展。
一是内容丰富,资料完善,减少缺漏,使之成为家族百科全书。
二是文稿质量要精练,图文并茂,结构科学,使其成为家族文化教科书;
三是编排方案科学,适应现代及后人的阅读习惯,易读易懂,有利于普及;
四是功能完善,使之成为家族文化传承工具书。
现代家谱必须真正达到上述质量要求,才能谓之于好。
现代家谱的特点与古代家谱有着不可相等的显著区别,
一是要记载入谱的人口、户数,都是古谱人口的数十、数百乃至千倍。一个始迁六百年的宗支,现代编谱时期的同一代兄弟达数千户之多,容量远远多于古人编的传统家谱。
二是现代修谱要记录的人文资料内容十分丰富,如人物照片,家族事务活动剪影、传说故事、活动记实、文献、论著、诗、词、歌、赋、赠言、题词、人物表彰、个人传记、业绩介绍,优秀家庭及业绩介绍图文等内容,种类、篇幅都是传统家谱的若干倍,旧体例无法满足现代人编辑家谱的要求。
如果现代家谱还用传统的宋代欧、苏式体例,质量效果显著低于新体例。传统体例的空白线段浪费纸张70%左右,文字实用版面约30%,不论五世分提吊线、七世分提吊线,还是九世分提吊线,都不适应现代编谱的要求,这样的家谱既浪费印刷资金,又不便保管、不便查阅,实用价值不大。
现代家谱学说的理论要素
现代家谱学说的理论,主要概述基于下述八个要素:
1、以可接历代先祖世系为前提,重点编辑现代人文资料;
2、用现代编谱技术体例编辑的家谱;
3、符合现代人和后人阅读习惯的家谱;
4、用现代简体字编辑,现代和后人都能看懂,可普及的家谱;
5、适应进入现代电子设备存盘和阅读的家谱;
6、不是因循守旧、不是生搬硬套传统模式的新家谱;
7、按照现代文本格式排版印刷的家谱;
8、按照现代装订技术装订的家谱,
修编现代家谱,必须实行体例改革创新,运用功能完善的、有实用性的最新体例、最新技术,最新版式,使新编家谱符合并满足现代要求,实现家谱工作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家谱编辑工作逐步实现专业化、专职化,面向分支,服务分支,益及百姓,对于逐步实现“样板一模式一引导一规范”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350年(明末清初)的旧谱中有两种比欧、苏体例都科学、省纸、易读易懂的先进体例,一是三代叠式一家清,二是同代平行一家清。两种体例有其各自的优点,“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这个最新体例,就是综合这两个传统体例的优点加以完善而创立的。
新体例的结构
最新家谱体例一“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即“吕氏体例”,是一个全新的整套家谱编辑技术和排版方案的完整体例。结构包括篇目设计方案,家族活动纪实、图文安排,综合文献布局,诗、词、歌、赋、赠言、题词搭配,人物照片,优秀家庭及业绩图文介绍,查阅方法,历代宗亲传承世系名谱、传记、封面设计、资料收集办法等主要内容的编排技术、程序和方案。
家谱内容最多、要求最细、难度最大、篇幅最长的是传承世系名谱编排技术,这是家谱技术体例的核心结构。涉及历代纵向关系、同代横向关系、人物传记、家庭人员结构等方面的实录内容,综合性很强,这是最新体例的技术核心,也是最新体例的成果所在。
新的实用体例名称是“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即“吕氏体例”。
新体例的主要原理是:同代平行、亲疏有序、传人代代皆户主、三代系表一家清。各代的亲兄弟、堂兄弟都相连,亲疏排列有序,代代自相随。新增可自续,子孙归一统,延传数十代,千年一本清。
主要特点和先进性概述如下:
1、同代平行,整族各代规模一览清。如最新标准样板家谱的99代共5007户。
2、编排简便、版式新颖,小宗大宗都适应,不受各代户数多少的限制。有利于电子版保存和阅读。
3、表述详实,不受各户记载内容多少的限制。
4、寻上查下皆有引,查阅便捷,易读易懂,利于普及。
5、大幅度节省纸张、节约编谱成本。与宋代欧式体例相比,节省纸张70%以上;与宋代苏式体例相比,节省纸张和印刷费60%以上。压缩家谱总体积,减重量,易保管,易携带。
6、功能完善,缺漏无憾,代代可补,同位续记,代序不乱,缺漏宗亲皆可逐代同册平行补记,古今宗亲和后代皆可同册自续,因为任何宗支编谱时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收录,总有缺漏,尤其是历代外迁分支频繁的大宗支,补记功能是“吕氏体例”的创举。
7、这套现代家谱的新技术,新体例既有上述特点,又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整套技术均已成熟。本人现将整套技术成果刊在本书中,全盘托出,奉献于世,让广大读者共享,此项技术体例为编修现代家谱提供了标准的培训和辅导教材。
一、户的概念和户主的定义:
1、平常说一家一户,但是,编修家谱登记时则不同,编修家谱登记的户主,是以一对夫妇为主体的一户,无论与父母或兄弟分家与否,只要结了婚,每一对夫妇都是一个主体户主,即:成年男丁和招婿上门的女儿均为户主,修谱登记时,招婿上门的以女儿为户主。必须遵循男女平等的原则。
2、—家多户的原则:
两代人一家的,子女幼小未婚的只是一户;一个儿子结婚,不论分家与否,就要登记为两代各一户;
若有两个儿子并且都已结婚,就要登记为两代三户;
若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结婚,另一个未婚的,未婚的也要同时登记为户主,以便亲兄弟排印在一起,未婚的结婚生子后可自行补写夫人和子女。即两代三户;有三子、四子……,以此类推。
3、多子多孙的同上,以此类推。
4、父、子、孙三代同堂的,若孙子幼小未婚,登记父子两代各为一户;孙子已结婚的,登记父、子、孙三代各为一户。
5、一个女儿招婿上门,不论分家与否,要登记为两代各一户。
二、顾名思义,户主编号就是以户主为对象编成一套顺序号码。每一代编一套,均从1开头,同一代有多少户就编多少户号,如最新标准样板家谱的99代共5007户,就从1起顺序编到5007户。
户主编号法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顾名思义,户主编号就是以户主为对象编成一套顺序号码。每一代编一套,均从1开头,同一代有多少户就连续编到多少户号。
以云贵吕珍公宗支为例:规则说明如下
1、始迁祖系81代吕珍公一人,二子随迁。则81代吕珍就编为1户,生二子随同迁居云南宣威,长子吕永祥,次子吕永秀。
2、吕珍生82代有长子吕永祥、次子吕永秀,82代的户号就要按长次顺序编到2户,即吕永祥为第1户,吕永秀为第2户,这一代共2户。
3.从83代起,每一代都按82代1户吕永祥的子子孙孙在前依序编号,82代2户吕永秀的子子孙孙接着依序连续编号,即从始迁祖第二代起,长子的子孙在前,次子的子孙在后。不论分居何地,不论出生年月先后,只要是同一代,一律按照这一规则,统一连续编号,同一代有多少户就编到多少号,以后各代编号都以此类推。
4.吕珍公宗支传承到99代有5007户,就从1号编到5007号。到100代有5866户,就从1编到5866户,各代户数均以实有资料为据,都不含无法联系的和未登记而缺漏的宗亲。
5.按上述规则,有利于在每一代末尾,下一代第1户之前,预留适当数量的空白户位。预留多少户位,根椐本宗支分支缺漏情况和预测需要而定。新体例设计的空白户位补记功能和作用如下:
1已登记入谱的未婚子女长大结婚生子后,可及时补记入谱。
2各种原因缺漏而未入谱的分支各户得谱后,可自行补记本户历代直系血亲,上可补古人,下可记子孙,不论已故前人有几代,均可对应辈份补记;不论子孙后代何时娶妻生子,不论何时出生,
均可及时、自行对应辈份在同代末户之后接着续记入谱,
3预留空白户位,按一户一套谱,各代预留3-15户即可。
4在现有人口最幼一代之后,适当预留空白户位页,每页设计为二表六户或三表六户(每页3—6户均可);预留的空白户位页面在30—40页较为适宜,每页三表六户,每页一代,可补记30-40代,按照计划生育国策,平均每代每户新增3至5户,按当今一户一套新家谱,即可补记30代以上,可实现有序传承千年左右。所以说:用新体例----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吕氏体例”编修的新家谱,具有“上知千年祖,下延千年孙”的完善功能,这一优势功能,是欧式、苏式等各种传统体例都做不到的。
从旧体例过度到新体例的条件
一要调整心态,转变意识,树立与时倶进的理念,服务现代。
二要扩大交流,克服虚荣心态,不要自以为能,认真学取他人经验。如果自有所创,拿来比较,你的技能优于别人,别人自会向你学习,真正有学问的人,不会嫉妒你,因为人人都有发明创造权。
三是编谱人要努力克服盲目从古心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技术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也会过时而必须淘汰,如活字印刷淘汰刻版印刷……等等,人类每年乃至每天都在用新技术淘汰古人的乃至昨天的落后技术,多少项?难以数计,所以,不必因循守旧,生搬硬套。
四要敢于离开古人的“脚印”,走发展之路。我们现代创立的新体例,后人也会视为传统,也会改进,这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发展原理。有些人总爱把古人的方法视为不可逾越的死定律,把古人在某篇古文中用过的一个词、一个成语、一个名称都视为圣旨,显示通古的“学问”,如某人在写一文中用了“谷价腾跃”一词,友人劝他“改为‘粮价上涨’或‘米价猛涨’较通俗”,他就坚持说“不能改,这是古人用过的词”。表面上是信仰传统,实为教条主义,如此生搬硬套,用于现代作品,让后人“考古”,谈何发展?谈何进步?
编修家谱的程序
1、成立筹备组,考察选定具有执笔能力的文化人列入编辑部成员,作初步分工,选定主编1人,资料员多人(可逐步充实),研究设计编辑程序和方案,选定体例,建议优选--吕氏体例。
2、根据谱志编辑常规,要设置一个编委会,成员可逐步充实。
3、根据家族历史和人文状况,预测、明确要编辑的各类内容和每个主题的内容结构,设计目录方案,在编辑过程中可根据资料实情进行调整。
4、统一设计印发《分户资料登记表》,实行资料收集格式统一。编写倡议书、相关事项的通知、填表说明、宣传要点等。齐备后召开动员大会,选举成立编委会。
5、按照编辑程序和内容结构要求,进村入户登记相关资料。
6、进入各类文稿资料编写、筛选、打印、分支或片区自审校对、汇总、精准排版、打印审定稿样书,为了保证质量,建议实行三校三审,交编委会终审定稿后,打印齐清定的样书交付正式印刷。
7、统一格式的资料收集登记表标准模版,详见附录6 。
明末先进体例未能普及的原因浅析
在明末清初的旧谱中,笔者发现过两种比欧苏体都科学、省纸、易懂、实用的先进体例,一是三代叠式一家清,二是同代平行三代一家清。两种体例有其共同的优点:一是不受同代户数多少的限制,小宗大宗都适应;二是代代亲疏排列顺序相连,不受记载事项多少的影响;三是节省纸张,没有虚增篇幅。遗憾的是发明人失考,更可惜的是这两种体例均没有得到推广运用,就没有自成一体。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发明人自家用了即可,没有和其他宗支、其他姓氏交流推广;二是编谱人多有虚荣心态,自以为能,不愿学取他人经验;三是编谱人多有从古心态,不愿离开古人的“脚印”,一直袭用宋代的欧苏体例,因循守旧,生搬硬套,导致先进体例未能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