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家谱编辑部(WAP手机版)
首页 > 最新家谱理论--综合论坛

谱牒历史与现代家谱相关知识68个问答

作者:吕有凯  来源:吕氏家谱编辑部  查看:13

谱牒历史与现代家谱相关知识

68个问答

编者按语:近年来,各族各姓各支系掀起了修编新家谱的高潮,编谱人士的热情可嘉,精神可贵,实可敬佩。但由于条件各异,文化底蕴有别,对谱牒历史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知不全、程度不齐,理解不一,运用效果差别很大。为了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特将十六年编谱生涯中收集、整理的中华谱牒历史与相关知识,以问答方式刊入本书,供大家参考、借鉴,弃伪存真,弃粗取精,挑选各自认为或有用的精华,避免盲目套用,生搬硬套。

如果把古人用过的某句话、某个词、某个成语、某个名称都当作圣旨,显示通古的“学问”,表面上是信仰传统,实为教条主义,如此生搬硬套,用于现代作品,让后人永远“考古”,这种不敢离开古人脚印,不敢启用适应现代阅读习惯的词、句、成语和名称。眼光向后不向前,不是发展,而是倒退。

欢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交流,希望大家推广运用新体例、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案、新标准、新成果,编好新时代的新家谱。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差错难免,定有漏误,诚望广大读者赐谅,恳切希望给予帮助和修正为谢!

(选自《中华吕氏报》吕有凯收集整理,全文分8期连载

1、谱牒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谱牒是从商周时期开始产生和发展的从上层社会的世家世本玉牒逐步扩展到民间的宗谱族谱家谱家乘总的可分为四大类即帝王诸侯世谱型通国氏族谱型地方宗谱型民间家谱型这四种类型按姓氏世系及人物等记载的特点分析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一姓一宗谱帝王诸侯谱民间家谱另一类为多姓多宗集编谱,如:通国氏族谱,郡州谱,姓氏典。

2、牒的含义是什么?

牒,《说文》释札也。”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为札,所以用木片写成的书版就叫牒。继之后有玉牒、金牒。牒在特定处专指谱牒。也可引申为公文、凭证,如通牒、度牒等。

3、谱的含义是什么?

古代对谱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说文》释籍录也。”二、《张守节正义》释布也,列其事也。”三、《旧唐书经籍志》释谱系以纪世族继序。”概括起来,谱总的含义是按事物的类别系统地编成定则的表册、样本、书籍,以作示范或寻检。如年谱、家谱、棋谱、乐谱等。

4、什么叫谱牒?

谱牒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汉司马迁著《史记》,在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言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说明汉之前谱牒的存在属实无疑。但早期的谱牒是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后逐步向民间发展,因此有尊谱牒为“乃通族法物也”。概括起来,以专门记载和叙述本宗族的发源、人物、名、号、生平简历、本族规约,并按一定规则系统地表述递衍世系的图书叫谱牒。谱牒是宗谱、族谱、家谱、家传、家乘的统称。

5、谱牒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根据考古发现认为,自有最早期文字开始,即已产生和具有谱牒特征的记载。如《甲骨档案(库-1506》所刻的是商代“兜”的家谱。《库存二氏藏甲骨十辞》中有:……儿先祖吹’,‘吹子徽’,共十三人,传十一世。”学者认为,这是一个从商代初年开始,以男子为世系的专记私名的谱牒。殷商青铜器上,也存有族氏名号组成的铭文,

6、什么叫世家?

一种记述世袭封国诸侯生卒事迹传记的文学体裁。著名的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世家三十篇,所记述的对象除主要以诸侯大夫外,对有特别重要影响的社会人物也纳人其中,如孔子……等。后扩展到门第高者,都称为世家。

7、什么叫世本?

一种专门记录世系、居址(都邑)、技术创造、作品的书籍。大都认为这是早期的谱牒,但是世本记录的对象是诸侯大夫。汉书对世本的注释为左史官记黄帝以来到春秋诸侯大夫。”后收录在隋书经籍志的如《世本王侯大夫谱》,刘向的《世本》,宗怀的《世本》,均属于此类。

8、什么叫玉牒?

谱牒中的一种,所记述的对象专指皇家宗室成员,也只有皇家谱牒才能称玉牒。如《大唐玉牒》、《宋玉牒》等。另外,古代帝王封禅郊祀时所用的文书,在特定时候也称玉牒,不过,这里已不属于谱牒的范畴。

9、什么叫宗谱?

宗,本义为祖庙。《说文》释尊祖庙也。”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又《礼丧服小记》释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后裔划分为不同类型。按“宗”的含义,其实还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至于宗谱则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还不为宗谱,这就是宗谱区别于家谱的地方。

10、什么叫族谱?

古释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他们是“共相联属”的,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族众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于族族之于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谱”名的谱牒应是某宗下的一个新开辟的族体。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例:某支迁某地形成一个族体,它的谱系则是族谱。从整体意义上,它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宗族体系,所以族谱既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

11、什么叫家谱?

古释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家,谓一门之内。”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汉以前,见之于正史载录的谱牒类书多以“世家”为名,且属王侯大夫及有社会重大影响的人物才具有如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等至汉世本为书目专门记录姓氏世系如世本十五篇至隋属谱牒的籍名多样家传家纪家记家史世系家牒谱记等按正史隋书首先出现在正史载录中有家谱冠名一书的为杨氏家谱状并墓”。隋之后新唐书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谢氏家谱”……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双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那么家谱一名的取用应在汉至南北朝时期作为家谱本应为一系之本家谱但后来绝大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从历史上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12、什么叫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形成或成为支谱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择业迁徙等原因游离在原宗地所发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谱”,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属某宗之下的一个分支支谱仍属于族谱范畴

13、什么叫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山谷晚年作目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牒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付梓一大乘发某公支下一小乘成了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近现代编修的家谱都淘汰了家乘之名。

14、什么是官修谱?

所谓官修是指由皇室或官府公修的谱牒为官修谱一般认为自战国至隋唐是官修谱的主流时代而由皇室为代表的官修谱实际上一直延续到清亡才终止

15、什么是私修谱?

自宋代起私修谱逐步盛行所谓私修谱是相对官修而言的民间修谱,它包括宗谱、族谱、家谱。唐宋之间,谱牒的修撰史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帝王皇室士大夫为主体的官修谱迅速向广大基层民众为主体的私修谱扩展。

尤以五代之乱以后,谱牒不再成为上流社会的专利。加之宋欧阳修和苏洵各自创制了一套完整的谱式,这两种谱式既规范了谱的体例,这是欧苏二公对谱牒文化的贡献,他们推动了家谱的发展。这就是明代学士丘濬结论的“唐以前官修族谱,宋以后私家自修,首自庐陵欧阳氏和眉山苏氏二家,明士大夫家亦往往仿而为之”。这种“仿而为之”的私修谱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传统谱牒文化。

16、宗谱、族谱、家谱有何联系与区别?

原则上宗谱、族谱、家谱是记载人名、世系、生殁、事迹的谱牒。但从宗、族、家的早期含义看,“继别为宗”,除嫡长子以外所有的分支都纳人的这种谱牒为宗谱。而族谱虽意义大致与宗谱相同,但由于分居、远迁等原因,虽也将旁支纳入谱内,其远迁的旁支并没有完整地纳人,只有本宗的部分族人,这种谱牒属于族谱。至于家谱,“谓一门之内”,其所记述的世系是以本家上下直系为主体,只留与本家传承收藏,凡这种谱,应属家谱。上述三种谱牒虽有差别,但因上溯远近不一,或传袭旧谱名,故后世也大多统而称之为家谱。

17、对古代谱牒名称的多样性如何理解?

有人认为:古人对谱牒的名称、种类定义太复杂,有宗谱、族谱、家谱、家乘、官谱、私谱等众多名称,笔者认为,古代家谱名称复杂化的形成原因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盲从的。这是在古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认知程度、文化交流范围的局限、某些不完善观念等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但古人对中国家谱文化的贡献是伟大的,无可厚非。近现代编修的基本不用宗谱、族谱,统称家谱。

18、我们现代人编谱如何选定名称?

我们现代人修编现代谱,多为整族整宗合编,编谱宗旨皆为和睦、和谐、联宗、建立血缘亲情,如中华吕氏文化中心总会提出了“中华吕氏一家亲”这个十分感人的目标,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现代人修谱的名称,最好选定一个温馨的“家”字,不论大小宗支编谱,应统称“家谱”,冠以“某地”“某姓氏”,最能体现亲情,最能表达修谱的目的和意义。

19、是谁最早利用谱牒资料弥补撰修正史的不足?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载,“诸侯废立分削,谱纪不明”,又“周室衰微,诸侯专政,《春秋》有所不纪,而谱牒经略……”又“维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根据记载,可以认为西汉《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最早利用谱牒资料弥补撰修《史记》不足的第一人。其后,著名的有宋代的欧阳修等,在后晋刘啕撰的《旧唐书》的基础上,重撰《新唐书》。《新唐书》增加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采用了不少传状、碑志、家谱等资料,可以看到修撰正史博采谱牒史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即使现代撰修地方志,仍离不开要向谱牒索寻资料,如湖北省通城县修撰的八五《通城县志》,在《参阅资料要目》中,普查了段、桂、谢、葛、李、罗、汪、金、谭、何、程、皮、胡等十姓的家谱,可见谱牒常用以弥补正史不足和印证修志之所需。

20、什么是修谱的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实用制度、技术方案、编排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朗、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从广义上讲,一部完整规范的谱牒,应涵盖该族历史、源流世系、人物、事件、业绩、迁徙、族规等内容。自宋起,编撰谱牒有两种方法,即欧体和苏体,也称欧式和苏式。

21、什么是欧式体例?其谱法的基本法则是怎样的?

由北宋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创制的一种修撰谱碟所采用的体例和方法为欧体。《居土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载:“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又“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欧阳修的《欧阳氏谱图》一书,是欧体的范本,民间修谱多有采用,它包括谱图序、谱图、传记、谱例等。记录的人物世系及旁支分支以表格图式进行表述。“每五世一图,第二图五世起至九世,第三图九世起至十三世迄,以此类推,至现存者为止;先人小传叙源主名讳,字号、仕宦、特行、匹配、葬地、封赠、享年”。其规则如此,但制图非一定五世一图,如:欧阳修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和“宰相世系表”中用的则是每十二世为一图,民间谱仍以五世一图,所谓远疏略之,近亲详之,意思是在记本世时详载,下世暂只记名,到记下世本人又详,再下世则又暂略,以此类推。也有的族谱则是每五世一图,第二图从六世起至十世,不再把第一图的第五世在第二图中重复。欧体的记序方法详见本书附录2 (自左向右排版的模式)

22、什么是苏式体例?其谱法的基本法则是怎样的?

由北宋文学家苏询1009 -1066)创制的一种修撰谱牒所采用的体例和方法为苏体(也有人认为是苏式创制的),后人称之为“苏体”或“苏式”。苏洵与欧阳修,既是同时代人,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既互为熟识,也均从事谱牒学问的研究。据载苏洵在参阅过《欧阳氏谱图》后,在至和二年1055年)编撰成《苏氏族谱》一书,后人视为族谱范本。其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其操作程序是先“作世系表,按世系作一总表,即在某人之下书其子,孙,曾孙,玄孙,一代代一一注明。又在表中人名下注明他的仕宦,配偶,享年,死亡月日”。后“采叙述式”。如某谱在凡例中言:“谱式谨遵苏式,名曰一家清。”简单地说苏式的法则是以图联其世系,以文述其事载。苏氏认为一般民间修谱只用“小宗之法”,而门第高贵者则用“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

23、传统的欧苏体例有何优点和缺点?

一、优点概述

欧体的世系记载方法其优点是无论大宗和小宗不管有多少代均可依次记载下来

苏体的优点是在世系图上亲疏关系可一目了然在家谱的世系人物评介记述中因不受格距篇幅限制尽可记载须表述的内容

自明清至今民间修谱欧苏二体在各宗族中均有选用如须在人丁下记载更多更充实的内容以苏体则更便

二、传统体例的缺点可概括如下

传统体例难以快速查询横向关系涉远世系的同代对应查找极为不便用于大宗支合编家谱时同代远近亲疏的对应关系查找困难

世系与传记分离家庭人员结构不能一目了然查阅困难费时费力

传统的欧苏体例共有的缺点是世系图页面空白太多虚增家谱篇幅家谱太重保管阅读都困难浪费纸张和印刷成本都在70%以上

无完善的补记功能同册无法补记缺漏和续记新增只好要求30年小修60年大修重复劳动劳民伤财

受页面区域的限制对重要人物和优秀家庭的记载内容难以详述

传承世系越远越不好制作世系图无整体视觉效果对传承10代以上的宗支不尽适应

由于虚增家谱篇幅,家谱太重,保管、阅读都困难。且印刷成本高而价格昂贵,难以普及到户。

由于无完善的补记功能,同册无法补记缺漏和续记新增,世系图无整体视觉效果,查找不便等原因,缺乏实用性,更难以普及到户。

24、欧苏体例之后有无创新的先进体例?

有,在明末清初的旧谱中,笔者发现过两种比欧苏体都科学、省纸、更便用的先进体例,一是代叠式一家清,是同代平行代一家清。两种体例有其共同的优点:一是不受同代户数多少的限制,小宗大宗都适应;是代代亲疏排列顺序相连,不受记载事项多少的影响;是节省纸张,没有虚增篇幅;四是易读易懂。遗憾的是发明人失考,更可惜的是这两种体例均没有得到推广运用,就没有自成一体。主要原因有:一是发明人自家用了即可,没有和其他宗支、其他姓氏交流推广;二是编谱人多有虚荣心态,自以为能,不愿学取他人经验;是编谱人多有从古心态,不愿离开古人的“脚印”,一直袭用宋代的欧苏体例,因循守旧,死搬硬套,导致这两个350前的先进体例至今没有光彩。

25、—部完整的家谱具有哪些体例要素?

属于谱牒范畴的各种籍名不同的谱牒,在宋代以前它的体例较简要,主要记载的有人名、事迹、年卒等内容。以《史记》中“陈杞世家”为例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世系并不一定按顺序记述,而是以卒立作记述重点。又如子幽公宁立,幽公十二年,周厉王奔于彘。二十三年,幽公卒……”年份之间如没必要记述,就跳跃而过。司马迁著《史记》,取谱牒旧闻,并认识到“而谱牒经略”。司马公作世家,也大体还是以这种方式记述的。

私修谱牒的定型期应以宋为界。冯尔康教授认为宋明时期是私修谱牒的定型时代,或者说是成熟时代。”“在世系之外,往往有许多种内容,越是后世修的体例越复杂……”其论断无疑是正确的。现以民国时的家谱为例,各家所构成的体例要素之和累计多达三十项:因各宗支实情不同,应结合实际选用下列要素。

1、谱名2目录,3谱序4凡例5万年历6世源7世系图8派序9先祖像及赞10恩荣录11宗戒12家训13家戒14坟茔15五服图16宗祠17族产18旧传故事19艺文20大事记21历届修谱名目22承修名目23提修名目24新旧居迁地名25门丁数26领谱字号27捐助芳名28杂记29后记30,宗支世系上述要素形成的篇目或多或少有则用无则弃排列方案各有不同

以上30项中第一项至二十九项可统编成一书可分为多卷或多本),称为本族本届的总谱亦有的称谓为谱头),视其资料多少而定也可与世系合编30项宗支世系是全族各分支传承世系其分量是每次修谱占有篇幅最多的一种要素

26、为什么一部完整的族谱有总谱和门谱之分?

谱牒是一种以本宗族历史源流事载人名等系统编辑的籍典虽属氏族历史类书又不能完全按史书编排同时也不完全类似其他图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是不作公开的出版和外售二是在本宗人丁盛多全容一本谱书超厚的情况下可通过族内的分支(或分房或分门分别编册或分部立卷配以各自保藏除有宗祠公存之外)。

因此通常把一套完整的族谱分成两大部分编辑装帧其中总谱集族要事成册门谱分支录人丁诸况这样除宗族公存外各大分支只保存本分支门谱以便于核查寻检所以总谱和门谱之分是根据本宗人丁分衍多少的实际情况而决定

27、什么是大宗?

古释长也”。所谓大宗是古代宗法制度所确定的一个原则即一祖之下嫡系长房为大宗现代大宗之概念泛指始迁祖到编谱时已传承20代以上人口较多的宗支

28什么是小宗?

小宗相对大宗而言按古代宗法制度大宗外的其余各次子为小宗钱唐老儒注古诸侯卿大夫长子世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为小宗现代小宗之概念泛指始迁祖到编谱时已传承20代以下人口较少的宗支

29、什么是五宗?

古宗法制度的一'种定制五宗谓上尚祖下及孙”。谓上指为始祖之后者为大宗即尚祖曾祖父之后者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合称五宗。(这里五宗中的大小宗区分与摘长别幼的划分概念不同古代这一宗法制度已不必局限于现代家族观念

30、什么是九族?

九族这一概念出于古籍尧典》:九族孔传释以睦高祖玄孙之亲。高祖一曾祖一祖一父一己身一子曾孙一玄孙元孙)。古宗法制度皆以此九族为准另有族之制说周礼春小宗伯》:“掌族之别以辨亲疏注释族,谓父孙人属之正名笔者认为不论九族”,均可不必沿袭使用且作为考古对象也罢用现代文字表述习惯和语法表达方式九代”“三更加言简意明

31、什么是宗族?

白虎通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白虎通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简言之凡同祖之裔为宗宗人凑聚为族按古宗法制度所制大宗和小宗的合称为宗族

32、古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古宗法制度是古代上层社会以父系为依据为世袭传位而制定的一种制度至周代趋于完善其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帝位或爵位并称其为大宗庶子若有他封称其小宗小宗之后对本家又称其大宗因此大宗与小宗因层次不同而不同古代王朝大多遵循这个原则世袭传位

由于这种制度的形成民间修谱也有大宗和小宗的概念即一祖之下合修为大宗其分支则为小宗如只以五世为系谓小宗之法”,“百世不迁的谓大宗之法”。

33、谱中“大乘”是什么意思?

谱中有如以上大乘,每乘拾八本。”这里所谓的大乘非指佛教”大乘”之意。乘,本为春秋时晋国的史籍名,以后引申到载史之类的书,可称“史乘”。因此将谱列人史类称乘,大乘即本族总谱和门谱的合称,如“每乘拾八本”,即这部完整的谱牒共十八本。

34怎样解释“昭穆”?

古代谱牒序中常有“昭穆”一词,如某谱序:“别亲疏,序昭穆。”昭穆,出自古宗法制度,左乃父为昭,右乃子为穆。宗庙祖位排序,始祖居中,以下递为父子,左昭右穆。

又如丧葬,祖于上,左父右子。又如祭祀,《礼记•祭统》曰:“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因此昭穆是成为定制的序位、方位的一种礼仪制度。由于这种制度的形成,后人引申指称宗族人等的尊卑辈分。

35什么是望族?

所谓望族是同祖宗族内兴旺发达、子孙繁茂、人才辈出、声望显赫的世家大族。封建时代的望族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较好的文化教育三大显著的特点。

36什么是郡望?

郡,本为地方的一种行政建制,战国时郡是县的上级行政机关。所谓郡望,是本郡的某一望族。魏、晋、隋、唐时期对居该郡显赫的大族称之为郡望。凡为郡望的大族,在当时具有实在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选任官员、联姻婚嫁等方面所拥有的特权或优势,至唐亡后,“选官不问郡望,婚姻不分阀阅”,郡望大族所特有的优势才失去了实际意义。

37、什么是堂号?

每一宗族都尊有一堂号,如李氏的“陇西堂”,陈氏的“颍川堂”,胡氏的“安定堂,”吕氏的“谓滨堂”、“河东堂”、“文献堂”等。堂号的称谓是由郡望的发展、演变、分化而来的。郡望的出现及进一步繁衍,产生分化或迁徒异地,这个分化或迁徙的各个分支,虽源于原郡望族,但毕竟自成一体,为区别这个分支的宗族体系,便产生了堂号。堂号的性质和特点有:

一、 保留固有的姓氏;

二、 一宗之下的各堂号均尊先祖及辈序;

三、 堂号的称谓主要以地名或某特定事物为标志。如:陇西、颍川、安定,即是具地名性质的堂号,如王氏的一个分支祖以植槐为标志,故有“三槐堂”,这类是属于以事物为标志的堂号。

38、氏的含义是什么?

“妇人称姓”而“男子称氏”,称氏的男子,主要是“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说文解字》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另外,古凡能称氏者,只能是王公贵族的上层社会人氏,因此氏乃为贵族的宗族标志和称号。“姓”与“氏”之间的关系,因“姓”是表示个人由母系血统所出,“氏”则是姓的分支。姓氏区分的作用主要有两条:其一,分别贵贱阶层;其,鉴别通婚。《通志,氏族略序》载代之前,姓氏分而为,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因此可以看出,古代上层社会的姓氏制度和运用,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关系和婚姻关系的需要。“姓”与“氏”虽后舍二为一,但在家谱中仍保留了古代具有“氏”含义的影子,如“吕氏家谱”、“陈氏家谱”等,这里的吕、陈表示这个家族的姓,而氏则是表示父系(男性-相传承的下衍世系。

39、姓氏合一后是怎样冠用姓氏的?

《通志,氏族略序》载“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日知录》载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准确地说应该是自秦汉始姓氏合而为一,即或称姓,或称氏,或兼称姓氏,如某姓李,可称其是李氏,也可称其为李姓。兼称姓氏的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谓秦始皇“名为政,姓赵氏。”又《史记,项羽本纪第七》载“项晋者,下相人也,字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这就是在本姓字的前面加姓字,其后加氏字,但不论如何写法,可以确定的是,只要是名前有称谓即是其姓,而且是一个以父系血统为世系的家族标志。而氏的冠用则出现了多种多样,比如一、对已婚的女子可冠用父姓,例王氏;二、在已婚女子父姓前冠夫姓,例张王氏;三、在职官的官名后冠氏,例太史氏,职方氏,这里的氏并不表示为姓四、对学有所长的名望之士,称某氏,如侯氏、杜氏、简氏,这里氏前为姓;五、把氏作为名来看待,如以姓氏笔画排序,假若有王平、王光,王为姓,平、光为名,平排前,光排后。所谓以姓氏笔画为序,实际是以姓名笔画为序,这里把名当成了氏。也有名后冠氏的,如介夫氏,这里氏前并非为姓。概而言之,自秦汉氏的冠用,基本上无男女之别,兼而用之。姓的冠用,是父系血统繁衍为一宗族且永不变更代表本宗的专一符号。姓与氏最初是有区分的,随着社会的演变,姓具有独特的传承性而保留下来,它不仅表示对人的自身记录,而且还是绝对来自于父系血统的传承标志。氏已丧失了最原始的含义和作用,而且也不再成为姓的支系,最多只不过是一个带有附加色彩的从属而存在。

40、什么是人名,它的起源是怎样的?

《说文解字》释“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其意是“名”由口和夕这两层意思组成。白日相见,互可相识,也可交流,至夕夜冥若遇之则不可识,乃以口告之音讯,音以宇代,则为名。所以人名的起源,在文字出现前是以音表现的,如类似鸟禽声鸣达到互为沟通。文字出现后,将音转为特定的符号----文字,这时人名的表现,既可用口音表达自己或他人,也可用文字表达自己或他人。这就是关于人名起源的一般解释。

41、人名的作用是什么?

个体人名文字的识别,是以姓和名两部分组成的,姓是以父系血统传承的文字符号,名则是己身的文字符号。所以人名最重要的作用是以音和文字区分个体人的一种表现方式。《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这里的幼指自出生起即取名。一般情况,名为人终生不变的标识。

42、什么是取名的“五则”和“六避”?

古取名有“五则”、“六避”制。五则是:信,自出生时体态之特征或生就的标志;义,自出生后发现的个人天赋、习性、爱好;相,本身的五官相貌形态特征;假,假借天象、万物取其祥瑞;类,类似其类,以寓其意。六避是:避国名国号;避名山大川名;避帝名官名;避病残疾患名;避祭品牺牲名和葬祭诸物名,避长辈名号。

43、什么是人的号?

谱书中在人丁名后常又称谓号某。所谓号,古释为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夏官大司马》载家以号名。”又注乡遂之属谓

之名,家之属谓之号。”一般意义上,人的号,即名以外的美称或自称。

44、什么是人的派号?

谱书中派号,为族丁最主要的称谓,它的重要性在于派号是己身在本族世系辈份的定位。如某某的派号为“延才”,“延”即为派位。一般族丁均有派号,派号在谱的编修中起到了世系序次准确明了的作用,也可作其在本族中亲疏的人际交流及辈分位次的依据和称呼。

45、什么是人的字?

谱中派号后又称字某,是人名或派号外的又一称谓,所谓“幼名,冠字”,即自出生后取其名又冠字。《礼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这就是说至二十岁成人时行冠礼加字。《仪礼士冠礼》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字的意义是名外的美称或尊称,现代人称为名,实际是名与字的合称。

46、什么是溢号?

《礼檀弓》曰死谥,周道也。”《疏》注具易谥之制,实始于周也。”又“殷以上有生号,仍为死后之称,周则死后别立谥”。所谓谥号,是由周代所制,对上层社会人物亡后按其生前业绩、品行给予评定而追加的称号。其“谥法”是:帝王之谥,由礼官议定;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至东汉时,开始出现私谥,即民间仿效私为,到宋代更为盛行。不过谱中谥号虽有但不多见。

47、什么为代?

代,《庄子•逍遥游》释又世也。”代可释为世,代原意为更替,承而代之。《家语》曰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后将代引申为人 育的新一辈,父子为两代,子为第二代,子又生子,称为第三代,在谱中称为代,实为一脉传承的代(辈)次。

48、什么为世?

《维摩经》曰同居天地之间界,谓各有彼此之别,谓世。”即人之别为世,上下之代为世别。如父子为两世,子为二世,又如“五世同堂”,即某公有子、孙、曾孙、玄孙五世同堂生活在世。世,在谱牒中以作数量词定其辈别。现代人在实际生活中多习惯于称“代”,通俗易懂,如四代同堂、五代同堂。又如平常语言交流时,“你家四世同堂就不如四代同堂清晰

49、什么为世系?

同宗一脉繁衍的后裔按其辈别序次长幼先后系统编排的族丁图表为世系表在谱牒中世系表述既占有大量篇幅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表述的方式有按世系序次文字陈述和图表表述等种类

50、世代平均年率大概是多少?

所谓世代平均年率是指以父系后裔各代之间出生年的平均年差世代平均年率对整理考查审核各代之间的年代真实与否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对现存谱牒的远古世系的考证上下代的生年关系是否符合人类繁衍的基本规律用世代平均年率进行测验是相对准确也是很有必要的要正确地给出结论一个世代平均年率常数必须立足我国中原流域汉民族以父系为传承的传统社会它的史载和谱载均是以男性为主体的所以只能是以男性作分析对象一支世系的延续并载述下来并非一定是长子与下一代长子的连接而且这一代男性所生育的下一代也并不一定首先是男性因此世代年差各有不同这样也会出现一支世系与另一分支世系有所差别本支世系前后也有所差别一般情况下下一代生于上一代的18-50岁之间这是一个基本的生理常识但如果以简单18岁或50岁作世代年差那就忽略了上述各种情况而出现错误为获得合理而又科学的世代平均年率现以有精确谱载生年世系人为依据求其综合平均世代生年指数

例查五组数据

第一组某谱113世出生于1196年137世出生于1994年

本组世代平均年率=(1994-1196)÷(137 -113)=33.3年

第二组同上谱113世出生于1196年124世出生于1593年

本组世代平均年率=(1196-1593)÷(124-113)=361

第三组同上谱97世出生于727年113世出生于1196年

本组世代平均年率=(1196-727)÷(113-97)=29.3年

第四组过程略平均年率=34.5年

第五组过程略平均年率=34.5年

五组的合计平均数=32.86年

一般男性成家后生育的主要年龄为20 -46岁,不论其生男、生女,早生、晚生,取中间值33岁,以上述综合平均年差32.86年,86 进一为整数33年,即世代平均年率为三十三年。较与实际相符。

每代33年的理论,只能用于推断一个直系父子相传历史的辅助参考方法,即可用于为古人断代,也可用于中断世系始迁祖的代次确认公式,但不可用于指定后人出生年限的推理。更不可用于设计传承字派表,在制定给后人用的传承字派表中,只需注明世次(代)序号,不能按每代33年刊印各代年份期限。

51、何为上古炎黄二帝?

上古炎黄二帝,皆少典之子。少典娶有娇氏(一作嶠)之女曰安登,生二子,长曰石年,育于姜水今甘肃敦煌西),“故以姜为姓”。因“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故曰炎帝,其起本于烈山,又号烈山氏,亦曰连山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又称伊耆氏”。炎帝时,“民以草木之食,食禽兽之肉,而未知耕稼”。乃根据天时地宜,断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耕种,而习农事。因此,炎帝也称神农氏。又民有病疾,未知药医,乃尝百草,察其寒温平热之情,将药草治之,以疗民疾。炎帝之治,有诸侯夙沙叛乱,纳臣箕文谏,平定天下。炎帝娶莽氏之女,曰听議,生临魁,继位仍称“是为炎帝”。临魁子承,承子明,明子宜,宜子来,来子裹,裹之曾孙榆罔,共相传位八世。炎帝神农氏逝于茶乡今湖南茶陵县)。

黄帝,生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境),故名轩辕,姓公孙,“有熊国君之子也”,因国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代神农而立。按《白虎通》释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物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也。”黄帝时,“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子”;“造十六神历,积邪分以置闻”;“命伶伦造律吕”;“命隶首作筹数”;“命共鼓化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作大辂,以行四方”。据载传,产生并进人人类文明进步标志的文字、数字、音律、乐器、天文、地理、医学、车船制造等都诞生于炎黄两个时代。轩辕初,诸侯相互侵战,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后期日显衰微,无力平定天下,至“炎帝榆罔弗能征”,更有“诸侯益叛之”。于是“轩辕修德振兵,艺五谷,抚万民,度四方,与炎帝榆罔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胜之”。继后“又擒杀蚩尤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于是“诸侯咸归轩辕氏,代神农氏为天子,是为黄帝”。黄帝崩,葬桥山今陕西黄陵县桥山镇)。(注:《史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纲鉴合纂》和《辞海》载少典娶有娇氏之女生炎帝。”所以炎黄二帝应为兄弟。《史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纲鉴合纂》载,炎帝之后,传位有九代七帝,均以炎帝为名,至“炎帝榆罔”才与轩辕“战于阪泉之野”。上两述相隔九代,载说不一。-炎黄时代,是一个由茹毛饮血,未知稼穡进人民艺百谷,民居安食大开化大创造的时代,是华夏民族由野蛮进人文明时代的开始。

52、为什么华夏民族都称为“炎黄子孙”?

华夏,古双族的称谓。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中国,原意中原,为有别于边疆,泛指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并在此立国建都并谓之中国。所谓华夏后裔乃指古汉族后裔。华夏后裔自古都尊炎黄为先祖,其后裔为炎黄子孙。《史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纲鉴合纂》载帝四妃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双胡氏注曰:“生人以来,得姓之始,实由于此。”从炎黄时代有姓氏起,后在其古姓氏的基础上,遂因“以祖字为氏”、“以国为5”、“以食采于地为5”、“以父字为氏”、“以业为氏”等,分衍成众多纷繁的姓氏,依古籍所载,溯其源仍均归于炎黄之后裔。以宋初钱唐《百家姓》为例,该书收录单姓四百八姓,复姓三十姓,总计四百三十八姓,其除西域诸姓外,均载有出自炎黄之后裔。如炎帝神农氏,“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姜姓的“文叔”封于许,其后以许为姓;“伯夷”仕尧封于吕,其后为吕姓;“丁公”居崔,其后为崔姓。“丁公”又一后裔以谥为氏,其后裔为丁姓。“太公”封于营邱,其后裔以邱为姓。齐文公之子子高,以字为氏为高姓“宴”失国,居淳丁,其后以淳于为姓。焦姓系出神农氏,周封于焦,遂为焦姓。神农炎帝又号烈山氏,其一后裔因掌山林之官,遂以官为氏,其后为山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又号有熊氏,又以姬为姓以这四类为例姓公孙的系出公族为黄帝后裔系出黄帝有熊氏的有如轩辕乔等出自黄帝之孙颛顼后裔的有钱苏等出自颛顼之裔伯益赐羸其后如造父封赵子孙以赵为姓其子赵奢封马服其后又以马为姓皋陶为理宫子孙以理为姓后避纣食李为生遂为李姓伯益赐羸姓后有封于葛其后以葛为姓有封于江汉之间其后以江为姓颛顼裔孙有舜舜因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又为有虞氏其后的姚虞二姓则为所出禹别氏姓姒氏其后有以水为氏姓水姓敬叔食邑于鲍后有以鲍为姓颛顼曾孙高辛立为帝喾帝喾子契为商姓子氏其后出自子姓如褚梅等以黄帝姬姓以祖为氏出自的有孙毛等以上凡出自炎黄二帝而演变的各姓氏不胜枚举所以古华夏繁衍变化出众多的姓氏皆同一源即炎黄先祖因此中华的子孙们从古至今也一直在炎黄祖陵祭拜先祖无疑华夏民族后裔也当然地称之为炎黄子孙

53、炎黄子孙有何遗传特征?

除了古籍的述外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在炎黄子孙身上有三项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有生理印记其一特有的铲形门齿上中门齿两边翻卷成棱中间低像一把炒菜的铲子可以摸摸自己的上中门齿),这种门齿华夏族人绝大多数都有而白种人有这种门齿的只有8.4%黑种人只有11.6%;其尾骶部或其他部位有青灰斑华夏族人的新生婴儿几乎都有青斑特征至一二岁时褪去黑种人则没有这一特征其三眼内角处由上眼下伸遮掩泪一小皮褶称内眦褶华夏族人大部分都有这种内眦褶而外国人则无此褶人类学家判断这些印记是炎黄祖先遗传而来的其中的铲形门齿还可追踪到旧石器时代的远祖”。

从史籍到科学研究从华夏后裔的传统情结到一源先祖的认同意识华夏的后裔都是炎黄子孙

54、自黄帝至今约有多少年?

要知道自黄帝至今约有多少年可分三段计算

一、自西汉汉平帝刘衍元始元年辛酉为公元元年截止到公元2003年为基点2003年

自西汉汉哀帝刘欣元寿二年庚申上溯至周共和行政元年庚申-841841年这两段纪年是中华历史业经认可的纪年总计2835年公元前841年上溯的纪年根据2000年11月国家公布的纪年推前了 1229年即夏为-2070另据袁了凡王凤州的纲鉴合纂本载录的甲子纪年”(黄帝甲子纪年尚不为正式认可这里只作推算的参考依据之一),黄帝有熊氏八年初作甲子为第一个甲子年至第三十一个甲子年中的己未-841年的上一年-842以此推算至第一甲子年为公元前2697年减去-841黄帝至周共和行政元年的上一年应为1856年将三段年份相加总计为 4700年

55、炎帝、黄帝至今约有多少代?

所谓炎黄两帝至今约有多少代是指自炎黄帝起以父系血统传承的直系世代辈次数据由于历史的客观的种种原因任何姓氏或宗支都没有一'部完整的真实的始记录各姓各宗支都有世系失传导致的断层现有传承世系都是以传说的文化认祖而追认的历代史学家研究或考古认定的也不可能绝对真实要知约有多少代只能根据第55问推算的父系后裔各代之间生年的平均年差即世代平均年率为33年这个出生代率推算而认定这里的率是上一代与下一代出生的平均间隔时间如果不排除古代人因生存环境与生存质量所造成繁衍速率变化因素按照这个代率自炎黄二帝起至今2003年则为4700年÷33≈142

56、怎样理解家谱在社会文史资料中的地位?

家谱与国家正史地方志共同组成为国家历史文献体系的三大支柱史籍家族历史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记载事项精细到人详实到户是国史和方志都不可能顾及的家庭是国家的最小集体是社会的最小细胞个人是国家的最小分子国家是由所有最小分子最小集体组成的最大家庭这就是国家一词的真正内涵每人每家都树立了荣辱观念提高和睦意识规范文明行为维护安宁共建和谐社会整个国家才能成为礼仪之邦国家才能更加团结强盛所以,家族文化事业,也是国家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家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领域。

57、家谱与家族文化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只把家谱称为“传统文化,”殊不知传统文化是包含行行业业的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总称,谱牒文化是传统文化,但尚未有人为家族文化给予其独立的定性。我认为,在谱牒文化之上还应认知一个“家族文化”,因为谱牒文化只能是家族文化的一个核心载体,重在表述世系繁衍、传承关系、人物传和记事,家族文化还应分立为墓碑文化、祭祀文化、家教文化、习俗文化、家珍收藏文化等,虽然皆可记人家谱,但都有其与时倶进的随意性、操作方案可变性、因地因事因人因时制宜的临时性。所以,我认为,应确立家族文化这个理念。即谱牒文化不等于家族文化,家族文化含盖着谱牒文化,谱牒文化从属于家族文化,家族文化是一个系列文化。

58、家谱和家族与国家的关系

家谱,就其规模而言,有整族家谱、分支家谱、大宗家谱、小宗家谱等不同规模,含盖人口、家庭户数随其规模而或多或少。不论规模大小,每部(套或册)家谱所凝集的家庭都合称为家族。家族是由国家的最小集体——家庭这个社会的最小细胞和个人这个最小分子组成的自然的社会团体。国家行政虽不直接对家族行使政令,但家族运用家谱对族人施以家族特色的教化作用确是最具实效的教育,如德礼教育、崇尚和睦、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好学上进、勤俭持家、截杀奢侈……,可以说,家族是配合国家对国人实施教化的辅助机构。

59、家谱文化工作的性质是什么?

家谱记载的家族历史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研究、发展、弘扬家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门学科;汇编家谱,是家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补充、完善国家历史的光荣任务和历史责任。

65、家谱是家族历史户口簿国家管理的户口本有何区别?

家谱是家族,不同于国家,不同点有五:

一是在国家户籍户口簿中,人丁去世即注销,换本不再录

二是外迁则注销三是不作简介行传);四是单户独立不列族中同代多户横向关系五是不录其家族发展的事与物家谱作为家族历史户口簿与国家户籍户口簿的主要区别相应有五一是记录人丁生殁逝世者不注销而且重编或续编都沿袭二是外迁也保留原有记载为外迁户后裔保留寻根问祖依据重编或续编都跟踪三是历代户主夫人均需作生平简介行传);四是本族户户汇集族中同代多户横向关系明晰纵向传承根系世系-保留沿袭五是详细记录家族发展的人和事所以家谱就是家族历史户口簿

60、现代家谱的属性概述

家谱是家族繁衍发展的产物是记录家族人文历史的载体是家族文化的重要标本家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个文化领域任何领域的文化都要随着时代的进程而发展进步发展进步的目的和标准是要满足于时代要求的实用性满足于现代要求并实用于现代又能按现代应传承内容记事的家谱就是现代家谱

61、现代家谱的理论怎样概述

现代家谱学说的理论概述包括在上接历代先祖世系的前提下重点编辑现代人文资料的家谱用现代编谱技术体例编给现代人和后人易读易懂的家谱符合现代人和后人阅读习的家谱用现代简体字和白话文编的家谱有文化的现代人和后人都能看懂乐于阅读的家谱有利于进人现代电子设备存盘和阅读的家谱不完全因循守旧不完全死搬硬套传统模式的新家谱按照现代文本格式排版印刷的家谱按照现代装订方案装订的家谱合称为现代家谱

62、现代家谱与传统家谱有什么区别?

一是现代家谱要记载的人口户数都远远多于古人编的传统家谱二是现代修谱要记录的人文资料内容十分丰富如人物照片家方族事务活动剪影活动记实文献论著题词人物表彰个人传记业绩介绍优秀家庭及业绩图文介绍等内容都是传统家谱的若干倍传统体例无法满足现代人编辑家谱的要求如果现代家谱还用传统的欧式或苏式体例其质量效果具有两个显著区别一是传统体例浪费纸张虚增篇幅不利于保管查阅难度大一个600年的宗支现有人口高峰常有2-3通常在 20005000户传统体例的空白线段浪费纸张和印刷费600以上文字实用版面不到400这样的家谱既浪费印刷资金更不便保管不便查阅没有实用价值

63、修编现代家谱的最新要求是什么?

综上所述修编现代家谱必须实行体例改革创新运用功能完善的有实用性的最新体例最新技术最新版式使新编家谱符合并满足现代要求实现家谱工作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家谱编辑工作逐步实现专业化专职化面向分支服务分支益及百姓对于逐步实现样板——模式——引导——规范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64、有无实用的最新体例、主要原理和特点是什么?

1答这个实用成功的先进体例名称是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吕氏体例

2答主要原理是同代平行亲疏有序传人代代皆户主三代系表一家清

3答主要特点有六个方面一是功能完善古今后代皆可同册补记缺漏宗亲皆可逐代同位补记因为任何宗支编谱时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收录总有缺漏尤其是历代外迁分支多的大宗支)。二是编排简便版式新颖不受同代户数多少的限制小宗大宗都适应三是代代亲疏排列顺序相连四是不受各户记载内容多少的影响五是节省纸张节省成本六是查阅方便易读易懂利于普及

4答这套现代家谱的最新技术最新体例是吕氏首创有凯研制并实用成功的既有上述特点又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有凯主编又在新编的吕氏分支现代家谱中对这一体例的功能又作了几个细节的完善整套技术均已成熟本部以此技术体例实行家谱编辑专业化专职化可为各姓分支专业代编现代家谱提供培训和技术辅导

65、最新吕氏体例“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的技术元素?

350年前明末清初的旧谱中发现过两种比欧苏体例都科学省纸便用的先进体例一是式一家清,二是同代平行三代一家清两种体例有其各自的优点详见中华吕氏报连载的家谱知识问答25问)。“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这个最新体例就是综合这两个传统体例的优点加以完而创

66、传统体例怎样过度到现代最新体例?

一是调整心态转变意识树立与时倶进的发展观念服务现代

二是扩大交流克服虚荣心态不要自以为能认真学取他人经验如果自有所创拿出来比较你的技能优于别人别人自会向你学习真正做学问的人不会嫉妒你因为人人都有发明创造权

三是编谱人要努力克服盲目从古心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必完全因循守旧生搬硬套

四要敢于离开古人的脚印”,走发展之路我们现代创立的新体例后人也会视为传统也会改进这就是一不可逾越的死定律把古人在某篇古文中用过的一个词一个成语一个名称都视为圣旨显示通古的学问”,表面上是信仰传统实为教条主义如此生搬硬套用于现代作品让后人永远考古”,谈何发展谈何进步

67、最新体例的结构包括些什么?

1、最新家谱体例——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是一个全新的整套家谱编辑技术和排版方案的完整体例结构包括篇目设计方案家族活动纪实图文安排综合文献布3局赠言题词搭配人物照片优秀家庭及业绩'图文介绍查阅方法历代宗亲传承世系名谱和传记封面设计资料收集方案等主要内容的编排技术程序和方案

2、家谱内容最多要求最细难度最大篇幅最长的是传承世系名谱编排技术这是家谱技术体例的核心结构涉及历代纵向关系同代横向关系人物传记家庭人员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综合性很强这是新体例的核心成果

68、运用新体例有何程序?

1成立筹备组根据志谱编辑的常规首先设计好编辑程序本部可提供参考样本

2、设计篇目方案,明确要编辑的各类内容、初步预测各个主题的篇幅(在编辑过程中根据资料实情进行调整),本部可提供参考模式。

3、设计印制一套4张)收集资料的表格,实行资料格式统一,本部可提供整套多年实用成功的样表。

4、编写倡议书、通知、相关规定、填表说明书、宣传动员报告等资料,本部均可提供参考样本。

5、上述工作完备后,召开动员会,选举成立编辑部,发送倡议书、通知、相关规定、填表说明书、宣传动员报告等资料。

6、按照编辑程序和篇目结构的要求,进村人户收集相关资料。

7、进人各类文稿资料编写、筛选、打印、校对、初审等制版、印刷前齐、清、定的所有编辑业务。

 

上一篇:祠堂文化知识领读
下一篇:没有了
家谱理论与编修技术——吕氏家谱编辑部   联系地址:贵州省盘县红果镇公园路19号 
联系电话:15924731240  13518714500 样书邮购电话:18188277729  13984603139
贵公网安备 52022202000167号 黔ICP备15003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