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参考例文
怎样划分族史的三个历史阶段
本套《吕氏家谱》所考证收集的相关资料上至公元前2600年,下至公元2021年,跨越4620年,自古传承至今151代。历史上有3个划时代的古人:
一是我们追认炎帝(神农氏)为远古始祖。
二是炎帝传15代生伯夷,受封为吕侯,封地在河南南阳,称吕国,开始有了吕姓的起源,但不是每一代都用吕字取名。
三是伯夷传32代(公元前1134年)生吕尚(吕望,世称姜子牙,号太公望,姜太公,统称太公),太公之后,除了期间分衍出40多个姓氏之外,太公后裔代代以吕为姓,形成了吕氏传承的主要根脉,所以,现今全国及海外各支编修《吕氏家谱》都以吕尚(太公)为第一代始祖,当今编修家谱时,只要从本宗支始迁祖往前追溯、认定直系血源先祖,连接到第一代始祖吕尚即可。我认为,追溯祖源,必须考虑下列因素,把我吕氏历史划分为下述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历史阶段的定义
从远古始祖炎帝-伯夷-太公吕尚诞生(47代)为第一历史阶段。
理由之一是:伯夷封地之吕国和之后的东吕国灭亡后,所有国民都以吕为姓,所有国民应有千家万户,不可能都是伯夷的后代。
理由之二是:这一历史阶段约1466年,姓氏文化没有正式形成,连文字都没有正式定形,现今可获的47代传承先祖名录不是代代用吕字取名,而且都是历代史学家通过考古、综合民间各类传说之拾遗编录而成,不具有真实性,就不必全信,仅可作为文化认祖而已。
理由之三是:这一历史阶段平均代龄差约31年,不可能代代单传47代只剩吕尚一户。所以不必全信。因此为了满足家族传承“通古”的心态,我们可以认其为祖。21世纪以来,在全国修谱业界形成了一个定义,叫“文化认祖”,我们承认是炎黄子孙而已。
第二历史阶段的定义
从公元前1134年吕尚诞生到各宗支始迁祖诞生为第二历史阶段。
1、理由之1: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文字、人名、字号逐步形成,姓氏文化开始形成和发展,从太公吕尚开始,代代均以吕为姓,形成了吕氏传承的主要根脉,
2、理由之2:从吕尚诞生到公元1332年,我们宣威吕姓始迁祖——81代吕珍公诞生,共2466年,平均30、8年繁衍一代,符合全国修谱按30年一代的推算常例。但太公(吕尚)之后的79代应属于“文化认祖”理念,只是追认太公为开族始祖而已,吕尚之后的79代尚存疑点,可以认其为祖,但不必全信。
3、理由之3:浙江永康著名企业家吕强宗亲为了规范吕氏家族事务管理,传承、弘扬吕氏文化,出巨资新建了一个7000余平方米的吕氏大祠堂,倡议成立了吕氏文化中心,为世界各地吕氏创造了一个寻根问祖、传承祖德、弘扬吕氏文化的交流平台。同时组织一帮人编修《中华吕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历时4年,耗资数千万元,本是吕氏传承文化的壮举,但是很遗憾,选用了一个不合格的人担任主编,导致通谱出版后,遭到海内外吕氏大多数分支反对和否认,主要原因是:所谓通谱主编是一个主观武断、不尊重分支当事人意见,不尊重各分支原谱记载的传承世系,凭主观意识修改分支原谱的传承世系,为了论证划分三个历史阶段的必要性,本文略举通谱造成的紊乱现象如下:
(1)从公元前1134年吕尚诞生到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41年(吕延之时期),共1875年,至少传承62-70代左右,应有吕氏族人成千上万户,但是,通谱主编仅以唐朝开元年间的吕延之等8户编撰通谱,严重违背人类繁衍规律,完全不合逻辑。试想:唐朝开元末年到2010年共1169年的所有吕氏合并为8个宗支传承的后代,即当今世界700多万吕氏不可能都是这8户的后代。因此可以肯定,《通谱》的传承世系绝不属实、绝不可信。
(2)有的分支原谱对始迁祖之前连宗到太公吕尚的传承世系,通谱主编硬要把人家改得面目全非,如太平分支原谱记有始迁祖为太公吕尚第76代,他把太平吕氏始迁祖之前的历代先祖名单强行否决了51代,另行用47个人名替换,把始迁祖76代改成72代……
(3)我们支系2007年版第一集家谱,经1999-2006的8年时间,先后到江苏、福建等12省考察寻根,查阅了《中国通史》《明史》和省外相关吕氏老家谱资料,才确定始迁祖吕珍公为太公吕尚第81代,平均30、8年新增一代,符合吕氏历史研究前辈吕梁先生对吕氏传承世系的考证。国内外有近100个分支始迁祖前的世系都采用吕梁的研究成果。
(4)太公吕尚第23代叫吕不伐,所谓通谱主编不顾各分支反对,强行否认了吕不伐,把吕不伐的后代完全改成25代吕不韦的后代,强行把我们珍公改为83代,其实真正吕不韦的子孙后代在汉武帝时整族移民到云南不韦县(史书记载:汉朝时当地还没有设县制,因为安置吕不韦的后代,才设一个不韦县,今已改为宝山市,近几年有很多热心人到宝山寻访吕不韦后代,结果都是无影无踪)。吕氏文化中心2011-2014年编辑所谓通谱期间,我也在吕氏文化中心担任《中华吕氏报》(实为执笔总编),主要宣传报道通谱工作进程,真正吕不韦的子孙后代根本没有送交资料去参编通谱。他把当今700万吕氏一笔编成吕不韦的后代,试问:太公到吕不韦25代单传只剩吕不韦一户吗?所以,通谱遭到原属吕不伐后裔的海内外各分支反对和声讨,大多数分支新编家谱还是以当地原谱的传承世系为准,不愿执行通谱世系。
4、理由之4:为了追求名义,攀龙附凤,造成第二历史阶段世系混乱。
(1)宋代名人、理学家吕祖谦生了吕岳孙、吕齐孙、吕延年3个儿子,吕岳孙和吕齐孙两个夭亡,实际只有一个儿子吕延年传宗接代,吕祖谦45岁去世时吕延年只有3岁。2012年,全国各地报送资料编《通谱》时,竞然有40多个分支原谱“是”吕祖谦的后裔,其分支始祖有26个不同的名字,都称为吕祖谦的儿子,且26人的出生年份相差十至百年,说明有25个分支是攀龙附凤的。
(2)汇编《吕氏通谱》时发现,全国各地报送的资料有50多个分支原谱“是”唐朝丞相吕延之的后代,把吕延之的辈份分别认定为46代、48代、56代、63代。同一个人在不同分支占的辈份不同。实属主观臆造,攀龙附凤造成的乱象:
综上所述,我吕姓历代先祖,由于文化、政治、交通、信息、经济、战乱或主观臆造等人为原因,全国吕氏都没有可信的、完整的传承世系记录,所以,对第一、第二两个历史阶段传承世系的定义,只能以文化认祖心态认其为祖,满足所谓“自古连宗”的心态而已,但不必全信。所以,要把吕姓历史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三历史阶段的定义
1、凡现有族人聚集的吕氏分支,并从始迁祖到当今历代均有明确文字记录传承世系的历史阶段,为第三历史阶段。
2、形成第三历史阶段的始迁祖迁徙定居时间,多为南宋中后期到民国的900多年之间,迁徙原因很多,有朝廷官方安排移民,逃避战乱,饥荒求生,逃灾躲难,兄弟分居,异地经商,婚姻需要,异地升官定居等,我们的始迁祖吕珍公就属于异地升官定居宣威的,从公元1375年定居宣威传承至今648年,81代珍公裔孙最小辈份已见107代,平均25、8年新增一代,实为正常繁衍,人丁兴旺,现有总人口约6万有余,属根正苗红的大分支。
3、我有幸在总会目睹编辑通谱的全过程,担任《中华吕氏报》和浙江《太平吕氏家谱》主编,编通谱的要把珍公改为83代,经我强烈要求,才把吕珍公定为81代,牌位供奉于吕氏文化中心渭宾堂,维护了珍公数万裔孙的信仰。
4、综上所述,我们珍公支系历史应以第三历史阶段的传承关系为准。珍公裔孙历代均有文字明确记录的传承世系。本套家谱所录历代宗亲,虽有少分支始迁祖名号及分迁年代失考,难以补录,但有历代口传认定属于宣威吕氏珍公后代的,才编入本套家谱,为子孙后代提供与大家族同步传承的依据。
5、我们珍公支系的祖籍地为南京籍(应天府上元县),因为符合《宣威县志》和外地图书馆、外省相关老家谱、珍公裔孙分迁支系保存的老家谱记载。
6、随着现代交通和信息的发展,得到最新的确切考证:我们的始祖吕珍公出生地实为江苏泰州,上溯前5代祖源迁徙路线为:福建永定始祖76代吕太德三子77代怀仁公三子吕愿三郎→迁南京上元,子孙又迁→泰州从事盐业经营,81代吕珍和泰州盐业大老板张士诚等17人起义反抗元朝统治,吕珍为大将军,战领苏州后,在苏州(时称平江路)娶妻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