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家谱编辑部(WAP手机版)
首页 > 最新体例的实用模版

吕氏体例与旧体例的实用效果对比

作者:吕有凯  来源:吕氏家谱编辑部  查看:15
 最新家谱体例——吕氏体例与

旧体例的实用效果对比

 

第一节 现代家谱的特点

现代家谱的特点与古代家谱有着不可相等的显著区别,一是登记入谱的人口是古谱人口的数十、数百乃至千倍,一个始迁六百年的宗支,现有人口高峰区(常有2-3代)的同一代兄弟多为数千户。现代人需要记人家谱的内容十分丰富,如人物照片,家族事务活动剪影、活动记实、文献、论著、诗、词、歌、赋、赠言、题词、人物表彰、个人传记、业绩介绍,优秀家庭及业绩图文介绍等内容,都是传统家谱的若干倍,传统体例无法满足现代人编辑家谱的要求。

 

第二节 户主编号法的8个主要优点

1、同代平行,整族各代规模一览清。

2、小宗大宗都适应,编排简便、不受各代户数多少的限制。

3、各代亲兄弟、堂兄弟都连排,亲疏有序,代代自相随。

4、表述详实,不受各户记载内容多少的限制。

5、寻上查下皆有引,查阅便捷,易读易懂,利于普及。

6、大幅度节省纸张、节约编谱成本。与宋代欧式体例相比,节省纸张75%以上;与宋代苏式体例相比,节省纸张和印刷费60%以上。压缩家谱总体积,减重量,易保管,易携带。

7、功能完善,缺漏无憾,代代可补,同位续记,代序不乱,缺漏族人都可逐代平行补记,古今宗亲和后代皆可自续,因为任何家族修谱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收录,总有缺漏,尤其是历代外迁的分支。

8、—家一卷(套),新增可自续,子孙归一统,延传30代,千年一本清。

第三节 旧体例的主要缺点

1、旧体例难以快速查询整族横向关系,涉远世系的同代对应查找不便。用于大宗支编家谱时,同代远近亲疏的对应关系查找困难。

2、世系与传记分离,家庭人员结构不能一目了然,查阅困难、费时。

3、传统的欧苏体例共有的缺点是:世系图页面空白太多,浪费纸张和印刷成本都在75﹪以上

4、无补记功能,无法补记缺漏和续记新增人口,缺乏实用性。只好30年小修60年大修,重复劳动,劳民伤财。

5、受页面区域的限制,对重要人物和优秀家庭的记载难以详述。

6、传承世系越远越不好制作世系图,无整体视觉效果,对传承10代以上的宗支不尽适应。

7、由于虚增家谱篇幅,家谱太重,保管、阅读、携带都困难。且成本高而价格昂贵,难以普及到户。

8、欧、苏体例的世系图不适应电脑显示阅读。

综上所述,运用新体例,势在必行。

 

第四节 新体例结构概述

1、最新家谱体例——“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是一个整套家谱编辑技术和排版方案的完整体例。结构包括篇目设计方案,家族活动纪实图文安排,综合文献布局,诗、词、歌、赋、赠言、题词搭配,人物照片,优秀家庭及业绩图文介绍,查阅方法,历代宗亲传承世系名谱和传记等主题内容的编排技术方案。

2、家谱内容最多、要求最细、难度最大、篇幅最长的是传承世系名谱编排技术,这是家谱技术体例的核心结构。涉及历代纵向关系、同代横向关系、人物传记、家庭人员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综合性很强。

 

第五节 新旧体例的对比研究与实例分析

(一)对比条件和要求:

设:某宗支用新体例新编现代家谱一册,共830页,

容量为现有人口5806户(约26900人),古今合计7213户,以96—100代的首页,五代共5页,合计53户的相关资料,与宋代欧式体例作实用对比。

(二)新旧体例的运用实例对比一一世系和传记部分:

1、最新体例——吕氏体例实用效果:详见附录1,附录4。

笔者研发设计的新体例——“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仅用5个页面11代),详实记载了五代共53户的传承世系名谱和传记,不论各户的内容多少,不受页面区域限制,均可保持同代平行,亲疏有序,各户同位一家清,家庭入谱人、事一目了然。有利于区分同名同姓,页脚分别标注上代、下代详情的所在页码,查阅十分方便。与旧体例----欧式体例相比,节省纸张和印刷费70﹪以上

2、旧体例之一:(欧式体例)的运用实例对比:详见附录2

用旧体例(欧式体例)记载上例53户的世系和传记,用了20个页面,比新体例多用15页纸。查阅不便,浪费纸张和印刷费75,世系图无整体视觉效果。

3、旧体例之:运用实例对比:详见附录3

这也是当今运用较多的一种家谱体例。本文引用某地刘氏家谱其中一页为例,缺点如下:

(1)世系排列逻辑紊乱,父亲名号在夫妻人之中间极不科学,

(2)简介(传记太简略,语言文字不适应现代和后人阅读习惯,如,“官退之”、“韬光自诲隐逸林泉”、“骑马茔”、“荆都省”、“不乐仕进”、“中兴屡微不仕”、“诗酒自”等,此类语言文字能向后人传递什么呢?让人读不懂的语言文字毫无意义,又浪费页面,不如没有。

(3)文理不整,书面文理缺陷。该谱整个世系篇幅长达600余页,只见名不见本姓肖或王字,如果不用字派取名,尤其是单名,总给人觉得文理缺陷,如22代发富之子“贤”;发显之次子“利”,写成“王贤、王利”更清晰麻,加个王字也不增加印刷费,何尝不可?

(4)这种体例是按区域分支清的方案排列编辑的,整族同代平行对应关系查阅、统计都困难,辈份对应更难,不利于大宗支合谱。

 

 户主编号法是吕氏体例技术核心

户主编号法,是选用吕氏体例编修家谱时,科学编辑传承世系的核心技术。标准的实用模版如下:

现以云、贵、川、湘、苏等省的《吕氏家谱》,即珍公裔孙联宗合编的总谱为实例,从始迁祖81代→→86代的传承世系,运用户主编号法编排的实用范例,向广大读者和家谱工作者介绍运用模式,86代之后以此类推。本套家谱自81代→→107代,古今历代共23180户,其中传承高峰代99代为5007户,100代为5866户。这是吕氏体例编修的最新版本,全套5卷(3512页)

 

 对比评述:古今不能用=)

1、对比效果评价:新体例明显优于两个旧体例。

2、对比证实与感想

对比证实,家谱内容记载体例改革,势在必行。现代人要记人家谱的内容很多,早该放弃传统的欧式、苏式体例,很多编谱的同事听到改革、创新时,总是说“不行、不行,老祖宗做的样子不能改,要尊重老祖人。”我敢说,如果欧、苏两位古老前辈在天有灵,一定会骂我们“没长劲!”因为旧体例本身就是古人当时的创新,是改革、发展了他们前人的传统而形成的。传统文化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必完全因循守旧,生搬硬套。要敢于离开古人的“脚印”,走发展之路。我们现代创立的新体例,后人也会视为传统,也会改进,这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发展原理。不要把古人的方法视为不可逾越的死定律,把古人在某篇古文中用过的一个词、一个成语、一个名称都视为圣旨,显示通古的“学问”,如果总是生搬硬套,用于现代作品,让后人永远“考古”,谈何发展?谈何进步?

3、对比结论与认识

通过对比研究,我认为,任何领域的创新都不可能是一次到终点,古今之间绝对不是“=”号,结论应为从古到今,今大于古,今优于古。这是我们必须认知的事物发展定律,若古今事物恒古不变,当今就得毁掉各种农机,回去刀耕火种;关闭服装厂商、拆毁楼房,挂树叶遮羞;住岩洞避风雨;点篝火取暖。可见,破旧立新,本身就是发展传统,为后人的发展奠定基础,进而为后人造福谋利

 吕氏体例的运用实例详解

吕氏体例也称为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户主编号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如下:

一、 户的概念和户主的定义:

1、常说一家一户,但在登记家谱资料时则不同。家谱登记的户主是以一对夫妇为一个户主,无论与父母或兄弟分家与否,只要结了婚,一对夫妇均为一个户主,即:成年男丁均为户主,属招婿上门的以女儿女婿均为户主。必须遵循男女平等原则。

2、—家多户的原则:

两代人一家的,子女幼小未婚的只是一户;一个儿子结婚,不论分家与否,就要登记为两代各一户;若有两个儿子并且都已结婚,就要登记为两代三户;若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未婚,未婚的也要同时登记为户主,以便亲弟兄排印在一起,未婚的结婚生子后自行补记夫人和子女。即两代三户;有三子、四子……,以此类推。

多子多孙的同上,以此类推。

父、子、孙三代同堂的,若孙子幼小未婚,登记父子两代各为一户;孙子已结婚的,登记父、子、孙三代各为一户。

一个女儿招婿上门的,就要登记为两代各一户。

二、顾名思义,户主编号就是以户主为对象编成一套顺序号码。每一代编一套,均从1开头,同一代有多少户

就编多少户号。以云贵吕珍公宗支为例,规则说明如下:

1、始迁祖系81代吕珍公一人,子随迁。则81代吕珍就编为81代1户,生子随同迁居云南宣威,长子吕永祥,次子吕永秀。

2、吕珍生82代有长子吕永祥、次子吕永秀,82代的户号就要按长次顺序编2户,长子为82代1户,次子为82代2户,这一代共2户。

3、83代起,每一代都按吕永祥821户)的子子孙孙在前依序编号,永秀公822户)的子子孙孙接着依序连续编号,即从始迁祖第代起,长房的子孙在前,次房的子孙在后。不论分居东西南北,不论出生年月先后,只要是同一代,一律按照这一规则,统一连续编号,同一代有多少户就编到多少号,以此类推。

4、吕珍派下传承到98代有2830户,就从1号编到2830户。到99代有5007户,就从1编到5007户(不含外迁无法传递信息、联系不到、未登记而缺漏的宗亲)。到100代有5866户,就从1编到5866户。

5、按上述规则,有利于在每一代末尾,下一代第1户之前,预留适当数量的空白户位,预留多少户位,根椐本宗支分支缺漏情况和预测需要而定。新体例设计的空白户位功能的作用如下:

已登记入谱的未婚子女长大结婚生子后,可及时补记入谱

各种原因缺漏而未入谱的小分支各户得谱后,可自行补记本户历代直系血亲,上可补古人,下可记子孙,不论已故前人有几代,均可补到小分支的第1代;不论子孙何时娶妻,不论子孙后代何时出生,均可及时、自行对应辈份在同代末户之后接着续记入谱

预留空白户位的数量,在现有人口最幼一代之前,每代预留一页左右,设计为三表六户或一表一户3-6户即可);最幼一代之后预留的全空页面在30 -40页较为适宜,每页三表六户,每页一代,可补记30 -40代,按照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国策,每代至多两户,一户一本新家谱,即可同册补记30代以上,可实现有序传承千年左右。所以说用新体例——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编修的新家谱,具有“上知千年事,下记千年孙”的完善功能,这一优势功能,是欧式、苏式等各种传统体例都做不到的。

吕氏体例部分表述方式详解,详见附录5

第九节 用吕氏体例编排传承世系的成品实例

用最新家谱体例----吕氏体例即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编辑的传承世系表成品实例如下:

 

下页起,是从始迁祖81代吕珍公86代的传承世系表,共7页

 


上代

关系

80代  吕乐安(国宝) 2子     

长子

  次子

户号

户主

81代1户

 

81代2

    

户主夫妇

简介

及其

子女名录

熙公自幼攻读诗书礼易,曾任明朝洪武年间任朝廷吏部尚书(吏部,相似于现代人事、组织部门,管理官员调配),研究认为:明永乐年间随朝廷迁居北京,有资料显示,其中一子吕功,子孙后代多数居四川和贵州习水县等地,本谱主编曾经联系过,但他们没有回应,故未联宗合谱

81代先祖吕珍出生于元朝宁宗至顺年间(公元1332年)。元末农民起义军的一员大将,公元1353年与张士诚领导一支队伍起兵反元,领兵十年,占领江苏及周边几省的部分地区。

公元1363年2月,吕珍领兵攻打安丰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刘福通派人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亲自率大军来救援刘福通,还未赶到,吕珍已占领安丰。吕珍听说朱元璋的援军要来,就下令在安丰挖掘战壕,立栅扎营据守,朱元璋到后,几天内三次攻打吕珍,三战三捷,吕珍率兵冲出重围1366年8月,吕珍和五太子(张士诚的养子)领兵6万,屯驻在湖州城东的旧馆、升山、水寨,十月徐达攻克升山和水寨后,旧馆粮尽援绝,吕珍投身到朱元璋麾下。在朱元璋反元建明战争中,吕珍屡建战功。公元1375年(明朝洪武8年)吕珍受封为护国大将军,奉旨率兵到云南,招降征讨云贵川结合部(威宁、昭通、会泽、宣威、东川一带)的少数民族土司力量,奉皇帝旨意,实行“先招降,不降服者就地征伐,既攻占又驻守”的战略因此定居宣威虹桥,成为现今我吕姓开基始祖,夫人倪氏

长子 吕永详 王氏

次子 吕永秀 刘氏

(父子三人生平及西迁云南的时代背景详见第)

 

页户主的上代在本卷555页,下代在本卷573


上代

关系

81代2     2子  

长子

次子

户号

户主

82代1

吕永祥    

82代2户

吕永秀    

户主夫妇

简介

及其

子女名录

 

永祥公生于公元1356年,逝于1445年,享年90岁,墓在虹桥吕家坟山,出生地应为江苏平江路(现苏州市),1375年(明朝洪武8年),受封为护国将军奉命随父西征,从南京(应天府)率兵到云南贵州相邻的威宁(原名乌撒)、宣威地区,按照皇帝朱元璋圣旨:“对民族土司实行先招降,不服降者就用武力征伐,既攻占又驻守”的战略,父亲去世后,奉命接替父职,留守云南,因此定居宣威虹桥。明朝统一云南后,在曲靖军民府授职,派任宣威千户所座哨指挥官(正五品),永祥公为人厚道,智慧超群,忠孝两全开基创业,远见卓识,爱弟爱侄,情如鱼水,为我们树立了兄弟团结的光辉榜样!

一子 吕柄 张氏

永秀公生于1360年,逝于1425年,享年66岁,墓在虹桥吕家坟山,出生地应为江苏平江路(现苏州市),1375年(明朝洪武8年)受封为千户候,随父兄西征,从南京(应天府)到云贵相邻的威宁(原名乌撒)、宣威地区,在父兄带领下按照皇帝朱元璋圣旨:“对民族土司实行先招降,不服降者,就用武力征伐,既攻占又驻守”的战略,因此定居宣威虹桥。明朝统一云南后,随兄在曲靖军民府授职,派任宣威千户所副千户座哨指挥官(副五品)。

由于民族土司的报复行为,永秀公曾经被兵匪掳去扣为人质数年,其兄永祥公不惜银钱四处奔波;设法营救,查访得知被关押在东川,用自己的大白战马换弟回家得以团圆。

长子 吕栋 赵氏

次子 吕梁 后代去向不明,成为失联分支,期待寻访

三子 吕桥 刁氏

四子 吕校 张氏

五子 吕榛 周氏 后代去向不明,有的老谱书记有“迁居昭通”,期待寻访

页户主的上代在本卷572页,下代在本卷574


上代

关系

82代1

吕永祥  生一子

82代2户   吕永秀

5子    长子

户号

户主

83代1户

   

83代2户

    

户主夫妇

简介

及其

子女名录

生于宣威虹桥,墓在虹桥吕氏第一祖茔。按照父亲分建祖茔的安排,吕柄及子孙去世后,都在第一祖茔安葬。根据明朝实行的“军户世袭制度”,先祖吕柄是接替父亲正千户(正五品)地位的唯一传人

长子 吕景阳?

次子 吕朝阳

字吕卿。生于宣威虹桥,墓在虹桥吕氏第二祖茔。是按照伯父永祥公分建三个祖茔的安排,吕栋、吕梁两兄弟及子孙去世后,都在第二祖茔安葬。按照明朝实行的“军户世袭制度”,先祖吕栋是接替父亲副千户(副五品)地位的第一传人

长子 吕有俊

次子 吕有富?

三子 吕有贵?

 

 

上代

关系

82代2户  吕永秀  5子

三子

四子

户号

户主

83代3

    

83代4户

    

户主夫妇

简介

及其

子女名录

生于宣威虹桥,生年约为公元1378年,明永乐19年(1421年)携三子迁离宣威择居云南东川府汤丹镇开办铜矿产业

长子 吕重仁 孙氏

次子 吕守仁?裔孙迁昭通 会泽 红河等地,均成为失联分支

三子 吕辅仁 蒋氏 先迁东川府汤丹镇开办铜矿产业,发家致富后迁湖南会同县

吕校,字吕友。生于宣威虹桥,墓在虹桥吕姓第三祖茔(尖山之东)。是按照伯父永祥公分建三个祖茔的安排,吕桥、吕校、吕榛三兄弟及子孙去世后,都在尖山之东安葬,作为虹桥吕姓第三祖茔

一子 吕重义 张氏

 

页户主的上代在本卷573页,下代在本卷575


上代

关系

83代1   

2   次子

83代2   

3   长子

83代3   

3    长子

户号

户主

84代1户

吕朝阳

84代2

吕有俊

84代3

吕重仁 孙氏

户主夫妇

简介

及其

子女名录

生于宣威虹桥,墓在虹桥吕姓第一祖茔(吕家坟山)

一子 吕玑 夏氏

生于宣威虹桥,墓在虹桥吕姓第二祖茔(水沟山),

一子 吕应恂 赵氏

生于宣威虹桥,二老墓在虹桥吕姓第三祖茔(尖山之东)

一子  

 

 

 

 

上代

关系

83代3   

3     三子

83代4

   

户号

户主

84代4

吕辅仁   

84代5

吕重义  

户主夫妇

简介

及其

子女名录

字进德,1401年生于云南宣威虹桥,明永乐19年(1421年)随父迁居云南东川汤丹,东川汤丹是我国铜矿最富集的地区,历代朝制造铜币的主产,称钱王之乡。辅仁公因此发家致富后,携带很多钱财转移,迁到湖南洪江岩头湾,修建了几栋精雕细凿的古建筑(20世纪80年代才被折迁),可见辅仁公具有超人的智慧,富甲一方。夫人蒋氏,勤修妇道,尽母仪,教子有方

长子 吕景置 杨氏

次子 吕景泰 向氏,迁居绥邑青坡里大黄

三子 吕景春 ?迁宝庆府裔孙失联,期待寻访

 

 

生于宣威虹桥,二老墓在虹桥吕姓第三祖茔

 吕自新?

 

页户主的上代在本卷574页,下代在本卷576


上代

关系

84代1户

吕朝阳  生一子

84代2户

吕有俊  生一子

84代3户

吕重仁  生一子

户号

户主

85代1

吕玑  夏氏

85代2户

吕应恂 赵氏

85代3户

吕爵 赵、王氏

户主夫妇

简介

及其

子女名录

生于宣威虹桥,二老墓在虹桥吕姓第一祖茔(吕家坟山)

长子 熊氏

次子 唐?

三子 迁曲靖

四子

五子 赵氏

六子

生于宣威虹桥,二老墓在虹桥吕姓第二祖茔(水沟山)

长子

次子 琨?

三子 孟氏

四子 璀?

五子 斌?

六子

 

 

生于宣威虹桥,二老墓在虹桥吕姓第三祖茔(尖山之东)

长子 吕国珑?

次子 吕国松

 

上代

关系

84代4   吕辅仁   3子

长子

次子

户号

户主

85代4

吕景置  杨氏

85代5

吕景泰  向氏

户主夫妇

简介

及其

子女名录

生于云南东川汤丹,随父母迁居湖南会同县桐木坪,墓在翁座姑庙背山,凤形,壬山丙向,有碑。夫人杨氏,墓在翁座姑庙背山,凤形左边,壬山丙向,有碑

一子 吕宽明 唐氏

生于云南东川汤丹,随父迁居湖南会同县桐木坪,又转迁到绥宁县大黄古溪龙吕家湾,墓在吕家湾屋背,龙形,二排正中,癸山丁向。夫人向氏,墓在作禾冲三排中右,辛山乙向

一子 吕通元 吴氏

 

 

页户主的上代在本卷575页,下代在本卷577-578


上代

关系

85代1户  吕玑  6子

长子

三子

户号

户主

86代1户

熊氏

86代2户

户主夫妇

简介

及其

子女名录

生于宣威虹桥,二老墓在虹桥吕姓第一祖莹(吕家坟山)

长子 吕训 赵氏

次子 吕韶 孙氏,迁居楚雄?

三子 吕诗 王氏

生于虹桥,迁曲靖,墓在曲靖吕兴坡,因曲靖战乱频繁,后代又陆续迁离曲靖,后代编入本谱的只有贵州威宁两个分支

长子 吕崇南 后代去向?

次子 吕崇北 后代去向?

三子 吕崇中 王氏

 

上代

关系

85代1户  吕玑  生6子

85代2户 吕应恂

6子  长子

四子

五子

六子

户号

户主

86代3户

赵氏

86代4

  赵氏

86代5

  王氏

86代6

 

户主夫妇

简介

及其

子女名录

生于宣威虹桥

一子 吕从忠

     孟氏

生于虹桥,二老墓在虹桥第一祖茔(吕家坟山)

吕从銮?

生于宣威虹桥,二老墓在虹桥第一祖茔(吕家坟山)

一子 吕从智 陆氏

生于宣威虹桥,墓在虹桥第二祖茔(水沟山)

一子 吕万策

 

上代

关系

85代2户  吕应恂  6子

85代3户   

2子   次子

三子

六子

户号

户主

86代7

  孟氏

86代8

 

86代9

吕国松

户主夫妇

简介

及其

子女名录

生于虹桥,二老墓在第二祖茔(水沟山)

长子 吕万言

次子 吕万能

生于宣威虹桥,墓在第二祖莹(水沟山)

一子  吕万登

毛氏 时氏

生于宣威虹桥,墓在吕姓第三祖茔

长子 吕万春

次子 吕万年

页户主的上代在本卷576页,下代在本卷579


上代

关系

85代4

吕景置  生一子

  85代5

吕景泰  生一子

户号

户主

86代10

吕宽明  唐氏

86代11

吕通元  吴氏

户主夫妇

简介

及其

子女名录

生于湖南会同县桐木坪,墓在白岩沟路坎上,子山午向。夫人墓在油麻坪,艮山坤向

长子 吕再昂,墓在油菜田岭,辰山戌向,后代去向?

次子 吕再元

生于湖南绥宁县大黄古吕家湾,墓在作禾冲三排中左,辛山乙向。夫人向氏,墓在吕家湾屋背二排右边,龙形,癸山丁向

长子 吕光文 周氏

次子 吕光武 杨氏

 

上代

关系

 

 

 

户号

户主

 

 

 

户主夫妇

简介

及其

子女名录

 

 

 

 

上代

关系

 

 

 

户号

户主

 

 

 

户主夫妇

简介

及其

子女名录

 

 

 

页户主的上代在本卷576页,下代在本卷580-581


第十节  吕氏体例部分表述方式详解

 

用吕氏体例编辑传承世系的成品实例如上述共7页(第九节)

序号

表述内容和方式、项目

说明和相关详解

1

传承世系表分为上中下三行,即上代关系,户号户主,户主夫妇简介及其子女名录,可简称为“三代系表一家清”,亲兄弟、亲堂兄弟代代相依

凡是已婚成家的传承人都要体现在3代,81代吕珍长子吕永祥次子吕永秀,在81代为子女;到82代提升为户主(当父亲),到83代提升为上代关系(当爷爷),子子孙孙以此类推

2

传承世系表通常每页可设计为上中下3个小表,每个小表可分2-4户,也可一页1表或一页2表

86代1-9户的记录形式,可根据各户内容多少,调整各户占表面积,又如82代一页1表,还可一页2表如83代、84代、85代

3

上代关系1行,如果下述户主是兄弟几户,就拆分为2行并按兄弟户数分列,分别居中编排兄弟长次和户号户主

82代的上代关系拆分为长子、次子2列2户;86代吕玑生6子传5子,就拆分为五列5户。原则是上代关系只占2行,户号户主也只占2行居中

4

上述7页世系表的子女名录后标注的“?”,表示下代无传承记录,目的是取消不吉利文字,为家谱整容、美容

在很多传统老家谱中常有“无子、无后、无嗣、早逝、夭亡、夭折等不吉利文字记录。吕氏体例统一用“?”号表示,也可理解为分迁去向不明待访

5

上述7页世系表內,有的没夫人姓氏,无生卒简介,目的是为家谱整容、提高家谱质量,84代1户、2户

很多人编家谱,总是照抄老谱“生卒缺”“失考”“妣氏”等毫无意义的文字。吕氏体例均予取,因为不写本身就是缺、就是失考,何需浪费笔墨纸张

6

男女平等,均用全名

 


第十一节 旧体例编辑传承世系的运用实例

用苏式体例编排81代吕珍传承6代的世系图与吕氏体例对比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86代

87代

苏试体例的

主要缺点分析

 

永祥

 

景阳

 

 

 

 

 

 

朝阳

 

 

 

这个千年不改进的传统体例最大缺点是表述简略,名号前不记姓,尊祖敬宗不尊姓,传承关系与生平简介分离,各户各代无整体视觉效果。

苏老先生是在代数户数都很少的时代设计这一体例的,至今时跨千年,各族各姓传承几十代,人口增至成千成万户,代代有分迁,少则数十多则数百个分支,居住数乡数县数省,按地域分支编排,各地辈分对应太难。

这个旧体例根本不适用现代家谱,早该淘汰

吕氏体例克服了旧体例的所有缺点。详见本篇第二第三节

 

 

 

 

 

 

 

 

 

 

 

 

 

 

 

 

 

 

 

 唐?

 

 

 

 

 

 

 

崇南

 

 

 

 

 

 

崇北

 

 

 

 

 

 

崇中

 

 

 

 

 

 

从忠

 

 

 

 

 

 

从銮?

 

 

 

 

 

 

从智

 

永秀

 

有俊

应恂

 

万策

 

 

 

 

 

 琨?

 

 

 

 

 

 

 

万言

 

 

 

 

 

 

万能

 

 

 

 

 

 璀?

 

 

 

 

 

 

 斌?

 

 

 

 

 

 

 

万登

 

 

 

有富?

 

 

 

 

 

 

有贵?

 

 

 

 

 

 梁?

 

 

 

 

 

 

 

重仁

国珑?

 

 

 

 

 

 

国松

万春

 

 

 

 

 

 

万年

 

 

 

守仁

 

 

 

 

 

 

辅仁

景置

宽明

再昂?

 

 

 

 

 

 

再元

 

 

 

 

景泰

通元

光文

 

 

 

 

 

 

光武

 

 

 

 

景春?

 

 

 

 

重义

自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怎样划分族史的三个历史阶段
家谱理论与编修技术——吕氏家谱编辑部   联系地址:贵州省盘县红果镇公园路19号 
联系电话:15924731240  13518714500 样书邮购电话:18188277729  13984603139
贵公网安备 52022202000167号 黔ICP备15003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