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家谱编辑部(WAP手机版)
首页 > 最新家谱理论--综合论坛

尊重客观 尊重信仰

作者:吕有凯  来源:吕氏家谱编辑部  查看:10
 尊重客观  尊重信仰

在太德公世次认定会上的发言提要

 

我们现代编通谱纵惯古今4000多年横跨全国及海外是一项既复杂又坚巨的系统工程之所以是系统工程是因为这项工程的实施者必须注重工程质量因为质量的校验者达700万人之多我认为要达到700万人校验满意认可这项工程的质量必须尊重下述三个原则

一、尊重历史

凡是有关吕氏历史的文献与信息不论来自正史或野史不论来自古代还是近代总有他产生的基础和依据我们首先要用尊重的心态来研究不能随意修删一言否之

二、尊重客观实际

我吕氏得姓4000余年在公元前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由于正处文字孕育到形成的造字与运用之初级阶段人名字号和姓氏文化无从规范导致文献匮缺给后人研究祖籍和轮辈传承留下不少迷团自公元纪年以来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时代整个社会教育事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族人的文化水平上不去知识分子十分稀少姓氏文化事业和家族文化的研究整理学习运用的程度十分有限极不完善更谈不上普及加上政治经济信息交通困难等条件限制不可能统一编制一套盖之于全国吕姓的家谱由于历代战乱频繁逃灾躲难等原因历代先祖四面八方地分迁分迁时来不及抄带家谱或没有文化抄带或原籍本来就没有家谱迁徙定居若干代之后子孙有文化时又没有条件返回原籍只能根据传说补记由于实际文化程度不高理解能力低等原因对祖籍的传说越来越少剩下只言片语诸如盖闻吾祖南京籍”,“我们是江西籍”,“湖广籍之类如此盖闻年长月久盖之范围越缩越小这就是历史的客观实际。正因为如此,各地各支系先祖编谱时,对某一历史名人(以唐代延之公为例),东边盖闻(传)为59、64、65……代;西边盖闻(传)为48、58……代,各地相差达20代,各地均有所依,自有其据,都是由于文献匮缺,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难以交流等历史原因给我们现代人造成的迷团。

宋末元初至今千年以来,全国代代都有分迁,一迁再迁又再迁,分支分迁再分迁……,形成当今数以万计的城镇、村落和全球众国都有我吕氏族人,少至三两户,多至万人千家。不论大小分支,绝大多数族人对原籍历代先祖的轮辈传承关系、人名字号知晓者十分稀少,只凭“盖闻”满足心意而已。云南有一支吕氏族人现今数万人口,迁居云南的始祖,实名叫吕珍,明朝正史和地方志上就有明确记载,可是珍公后裔定居云南百余年后,根据“盖闻”补记了一册家谱,同时编制了一套32代(字)的轮辈传承字谱,原定居地和几个分支都有原本或复抄本尚存,序言中第一句是“盖闻我祖吕珍乃明朝护国大将军”,又过四百多年的近代人续谱时,却把吕珍写成吕真乃,“乃”字本为文言文助词,即吕珍是明朝护国大将军,这个乃字却被他的后人当作他的名字,珍字也写成真字,改一加一,成了“吕真乃”,印在新家谱,刻在墓碑上。更有甚者,这一大支到云南后600余年中,分迁各地,有的分支家谱封面上竟然大书“李吕氏家谱”,何需李字?真不可思议。诸如上述差错,直到2007年出版的家谱才得以纠正。由此可见,实际文化水平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与家族文化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家族文化的质量,就此而言,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客观对待古人文化程度及理解的偏差遗留的困惑,我们现在编通谱,决不能再留迷团给后人。这些都应成为我们现代编谱人的经验教训。

三、尊重信仰:从古到今,编辑家谱的族人或多或少带着一定的信仰,如追随名人名士、攀龙附凤、跟大支、随名堂、求通连等,这种种信仰的产生来自于四种意识:有故意的、有应酬的、有盲目的、有无法连宗而为之的。我们不防用下列几个试问来说明理由:

试问一:从伯夷得吕姓传到太公30代(历近千年),难道真的就只传下太公吕尚一人吗答案是否定的成活率再低也不可能只剩一人既然不只一人伯夷的其他后裔也必然有后代传承为何所有吕姓都只追认太公为始祖再说太公下传二十代也不是代代单传为何各地家谱绝大多数支系都以继位当国王的二十代为先祖这就是追随名人名士攀龙附凤的意识所致

试问二由于历代各种原因分迁遗忘或丢失先祖名号的事例至今都有发生何况先祖当年?我们叫断层或者叫失宗源一旦想起要编谱无法连宗又要满足族人连宗心态只好应酬或抄相邻支谱或跟大支或随名堂求得连通归太公派下了正因为如此各地各支各时编谱时自找连接处对接某一历史名人(再以延之公为例),东边连接为596465……西边连接为为464858……各地相差达20代试问谁能肯定那个支系是延之公的后裔和延之公同一代的其他先祖的传人哪去啦就算延之公为46代全国同代人不讲1万户也该有1千户如果是63同代人至少万户我们云贵分支19代传裔都达3600余户广西陆川分支迁徙时代相差不到200年,人口是我们云贵珍公裔的两倍可见延之公的认定可想而不可解延之公同代兄弟至少1千户或者一万户的后代那里去了各地数十支系从46代到65代都说是延之公的传人各地均有所依自有其据过去由于文献匮缺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难以交流现在交通方便信息畅通了你说他错了他说你错了要想寻根核准实在太难即使我们寻得实据实论要求统一认定为63代各地族人也不愿认同自以为是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试问自古到今为了求连通有没有盲目联宗行为我认为肯定有十天前我发现一个支系3000余户几个老人编家谱出了样书族中传说是山东籍但无山东任何相关文献几个老人无法连宗得到我这本以珍公为始祖的家谱后为了解决连通就盲目地从珍公第代四户硬接成了珍公后裔的分支……他们的观念是现在确定了后人会自然认可”。可想而知古人也会采用这种做法,强牵硬凑

综上所述我认为家谱是前人编给后人用重在现实对历史遗留难题实在难考证弄不清核不准的只能忽略不可强牵硬凑尊重各地信仰为上策所以我们认为已故先人的世次搞清当然最好实在无法只能忽略各地从记忆最清晰的那一代做起做详做细能让各地现代人和后人辈份统一便于交流便于往来就行了族中现代人和后人都会接受和满意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基于上述理念我们湘黔等省认定为太德公后裔的各支系共同决定的意见和要求如下

(我们认定太德公为76代的原则不能变更除上述理由之外更为现实的理由和难题如下

1、因为各支系族中父老都是以太德公为76代往下排世系的20年内各地族人在安居乐业之余上念先祖下顾子孙的家风已成时尚为前辈竖碑立传孝敬先祖的行为进人高潮每一座墓碑上都铭刻着几代人的辈份序号这些墓碑不可能推倒重建

2、已出版发行的各支系家谱均以太德公为76代编列世代辈份累计发行万余册),不可能全部收回重编重印花钱买回重编重印免费重编重发都无法全部收齐还要挨骂

3、即使花钱能买回重编重印免费发行谁出钱买回谁出钱重编重印重发

4、已知太德公诞生于公元1178年至今为834年76代计算现有最小辈分为107代实际传承32代平均为26年传一代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关于吕不伐我们认可23代遵重曾经出现过的历史资料毕竟有出处才得以流传理由和难题同上

(关于延之公属那一代随总会认定无异议

议题之外的几点建议

1、建议在各种场合及书面文稿中世次为辈分以尊重民间平常交流的传统习俗因为辈分的听觉有亲情感

2、文化是需要发展和创新的建议几个定义和概念需要调整完善以便统一宣传口径便于交流很多传统文化都是不断修饰才得以弘扬的

概论家谱和字谱是一个文化领域的两种载体家谱是记录和保留历史字谱是一种制度两者是共生并存互为作用的同一个文化范筹两者的产生和运用目的作用和意义都是整理家族文化规范家族事务管理完善家族历史补充国家历史

字谱轮辈传承字谱俗称字派辈份传承字谱”,正当定义应为轮辈传承字谱可简称字谱轮辈字谱”,字谱是一个民族或家族世代繁衍传承伦理的记载符号是族中区别辨认老少的一种制度设计人的姓名时自觉配用字谱取名是关注家族敬老爱幼上慈下孝的伦理道德行为轮辈字谱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凡编有家谱的各姓各支都要必然配有轮辈字谱要求各代各人用字谱取名对于区别老少敬老爱幼准确记录家族世代传承整理人文资料研究家族发展历史实施德礼教育完善伦理根系加强本地宗亲往来促进异地宗亲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家谱家谱是姓氏文化的重要标本是家族人文资料的载体是国家历史三大支柱文献之一家族历史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国家的最小集体个人文明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国家文明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家族文化事业也是国家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

汇编家谱是家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补充国家历史的光荣任务和历史责任符合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我们要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强劲东风在六中全会的精神指引下用全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案用必要的创新技术编好家谱光宗耀祖现代家谱编成真正既有收藏价值更有使用价值的传家宝典

上一篇:启用新体例 编好新家谱
下一篇:编者当慎
家谱理论与编修技术——吕氏家谱编辑部   联系地址:贵州省盘县红果镇公园路19号 
联系电话:15924731240  13518714500 样书邮购电话:18188277729  13984603139
贵公网安备 52022202000167号 黔ICP备15003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