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材之一
所有的国民都有一个自己的家,或圆或缺,或聚或散,或兴或衰,或众或孤,人人都有一个家的感念,即便孑身孤寡,也有一个我的意识。古老的华夏文明,正是所有的“我”聚合成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永不间断地传承、发展、创造着方方面面的人类文明。
族有多姓,姓有数宗,裔孙繁衍,四面迁徙,八方谋生,东西南北,皆有宗亲,这是家族分布状况,也是国民组合实况。
家族兴旺需要提高人丁素质,国家兴旺需要提高国民素质,国民和人丁是两个范畴的同一个主体——人,国民亦人,即家族人丁。
家族人丁素质教育与国民素质教育,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且互为作用,资源通用,成果共享。两者之间只有方式和范围不同,没有本质的矛盾,而且应互为补充,互为依托,相互推动。可见,国家培养人才的第一阶段任务实为家庭所承担并完成的,国民素质合格的多少与成功的家庭教育成正比。
国民素质教育要从婴幼儿开始,国民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家长是成年的国民,国民的素质教育—全民皆师。全民齐上的师资队伍,是由各族各姓的所有户主和成年人组成的。
国民在家庭的教育,重点是在幼儿、少年和青年阶段。正常情况下,人生初学所得知识和感知行为能有用于人的一生,具有为人品素质定性的作用和意义。在这三个成长时期,是国民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段。这一时段的道德教育,对国民的人品、文明、礼仪、诚信、敬业行为等人生道德理念和自觉性都具有导航作用。这是家庭和家族为国家对国民施以政令和法治管理奠定基础的重要教育。重点体现于敬老爱幼、文明礼貌、好学上进、认知荣耻、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克制奢侈等道德行为。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国民启蒙教育的第一单元。
这一单元的教材应是家族文化领域中的主题之一。家族文化的
重要标本和载体是各族各宗的家谱,家谱应成为使用期最长的国民道德品质教科书,其作用和效果是现代家族文化必须重视的课题,也是现代家谱工作者应重点研究的课题。按照国家国民素质教育的标准,配以行之有效的家族特色教育方案,规范编辑刊印在家谱中,形成每个家庭都具有传承式道德品质教材。
人在婴儿、幼儿、少年、青年、成年五个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众多家庭组合的家族教育。是人生享有的最亲密的教育,也是最易生效的教育。道德品质教材归入家谱,有利于培养被教育者对血缘传承的情感,寓道德知识学习于尊祖敬宗过程,从而加深对道德品质的认知程度,提高规范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家庭对未成年的国民教育,具有血缘亲情的成份,教育与被教育双方还有供养与被供养的责任和义务,也基于长辈或家人对被教育者的精神依托,被教育者对长辈和家人有着衣食住行、学业乃至婚姻大事的依靠而乐于听从,易于奏效,道德品质定位率高。这是国家政令和法治管束不可及的作用和效果。
在历代传统家谱中,也常见《家规》、《家训》、《家法》之类的家族教育制度,但有的家法早已不宜用于现代家庭教育,有的保留传统格调,或进化为单位规章制度模式,不具备可操作性,有而不宜,约而无束。加之家谱未能普及,据抽样调查,编了家谱并配有家规的家族,家谱普及率都在30%以下,而有谱之家视其为“宝”,不乐于拿出来共享。导致多数人家没有家谱辅以家庭教育。
综上所述,就是笔者重点研究并一再主张的,我们现代编谱人一定要为普及家谱、运用家谱加大力度。与时俱进,为家庭教育编制好家族特色的道德教育方案,为国家为家族培养人才履行前期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让族中更多的子女成年后,都能成为合格的国民,不论经商、从政、从文、从军、务工、务农,都能乐于担当,爱国爱家,遵纪守法,为国尽力,为族尽忠,为家尽力,勤奋敬业,安分守己,行为有度,通情达理,处事符规则,所为符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