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最新家谱理论--综合论坛

家谱重在教化

作者:吕有凯  查看人次:0  
 家谱重在教化

中华吕氏文化中心秘书处吕方金

 

传统家谱在具有存史、资治功能的同时,还有更重要的教化功能,且方法独到、效果明显,形成了家谱文化的基本特色。

总结历代家谱用于教化的经验,致力研究家谱教化理论,提高家谱的质量,完善家谱的综合功能,对于丰富教育资源、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加强国民素质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家谱教化的特点

家谱在用于教化的过程中,其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都具有独到之处,分述如下:

一、德育为先,方法灵活多样,朱熹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小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因为有“德”才是立身、行事、发家、定国的根本。正因为此,对族人的道德教育一直是家族教育的重中之重,自然成为纂修家谱的主要目的之一。虞伯生撰《胡氏族谱序》“修谱,立族之大本;修身,立天下之大本。谱不修无以绍其先;身不修宁不辱于其先乎”。将修谱与修身并列而提,强调家谱在德育中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果离开具体的生活,泛泛而谈,是很难深人于心、并见之于行的。而家谱中的德育内容则来自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需求与更好地满足需求的经验总结,在具体的教化过程中,人们自觉与不自觉地采用了多种方法,有时是各种方法综合的、灵活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训诫者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正人先正己”,言传身教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方法。不少家庭仍然保持着优良传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父母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如:对长辈关照食寝、恭敬礼让、送茶递水、勤于问候,勤俭持家、与人为善、帮困济贫等等。种种生活细节的反复示范,无形中强化了子女的认知,进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与行为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注重宣传、树立榜样,以激励与引导族人进行道德修养。“……凡名位、乡贤、贞节、隐逸、方术、遗英之类,咸特书以表之,而盛事有记,迁徙有考,祠祭有志”(见《抚乐流坑董氏族谱》)。家谱中的序、传奇、传记、碑刻、名人赞等,记叙了大量族中历代杰出人物的事迹,或忠、或孝、或勇、或智、或贤、或善、或贞、或烈,鲜活、生动、可信,为子孙后代奉为偶像或是神灵,迎人祠堂享受祭祀。

3奖善惩恶,加强道德教育。有些家族常常采取一些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激励或警戒族人弃恶从善。“每当祀期,各户公会於祠堂,细查族中有大节孝者,公呈报上得蒙旌奖,次於行谊端,各方并应试高拔有善可采者,公书其人之贤,每当祭时多给胙肉一斤,以表其行。如所行不端,有败风俗,先在祠堂严加责戒,以侯其改过;如仍踏前非,送人公庭治罪;如五服之内隐而不报者,亦同罪。将见善有以劝,不善有以惩,人皆乐於向善,自无不善之行矣”

二、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家庭教育为主要教育形式。

《朱氏族谱》指出“家政修明,内外无怨,上下降祥,子孙吉昌,移之于官,则一官之政修;移之于国与天下,则国与天下之政理”。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齐家与治国等同起来,认为两者方法相似,道理相通,家政修明的方法可以用于治理国家,让国家政通人和。因而,很多家族一直重视家教,并强调父母和家中长者在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要求他们严加管教子弟生育子女,重在教养。启其愚顽,提高智商。德才体能,全面向上。立志成才,以仕栋梁。劝我族人,教子莫忘”(见《张氏族谱》)。并指出父母兄长履行教育职责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兴衰与家族的荣辱。如《刘氏族谱》中“训子孙”家规中提到“子弟之贤不肖,门户之盛衰,因之父兄之教与否”(刘金根:《刘氏族谱家规》)。

父母与家中长者,比子女晚辈经验丰富、阅历广泛,与子女晚辈朝夕相处,关系密切,熟悉禀性,又是衣食的提供者,易于得到子女晚辈的信任与遵从,自然应该担当教育的主要角色。为了强化这种责任,对于疏于教育职责的人,或是受教后仍然言行不检者,许多家谱都记载了宗族制定的惩罚性措施。如无锡《郑氏族谱》规定族中教子不严,习于败类者,宗祠戒谕,使严督其子改过自新;有自父兄检束而游荡无赖者,宗祠责治,公议其执一业,而专托近支长辈督率之”。

除了强调父母长辈在家庭中的教育职责,要求他们在生活与生产中严加管教子女,族谱里还明确地记载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为家庭提供了教育的范本,如张氏宗族的《张氏家规》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成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这些内容涉及到了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道德与法纪训导,也有生活知识与技能教育;既包括个体内在的身心修养,也包括自我与外界的关系相处。

但现实生活中,家里的父母长辈往往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随意性与偶然性。要想把这些内容与经验较好地教授给子女晚辈,以引导并规范他们的言行,让他们的言行达到社会的需求,则需要讲究些方法与策略。对此,许多家谱都作了记载,为人们提供了教育方法上的指导。

第一、家庭教育要从婴幼儿开始。颜子推在其家训中指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王双梅《中国古代家训中的德育资源探悉》《船山学刊》2005年第3期)。又如张氏宗族的《张氏家规》“训教子女”条目从幼抓起,不可疏旷”。童蒙时期如同一张白纸,思想纯净而朦胧,言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一切都有待于后天的学习与教化,正是实施教育的好时期。否则,“当人们的自然倾向已经走上它们的途径,唯我主义已经被习俗所肯定的时候,再要改变它们,那就太晚了”(卢梭:《论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家庭教育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管教。如“子孙须恭敬尽礼,出人有仪。见长者坐必起,行则序,应对必称其名,毋日尔我。女妇亦然"(卜艳军:《家谱中的家范》《寻根》2006年第3期)。教育源于生活,最终又需要回到生活。通过生活的起居、接人待物等进行说教与训导,既具体、生动、通俗易懂,又可行、有效、有用。

、家庭教育要注意因人而异,对于不同资质的人应该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视其质之聪俊者,授以经史,……其于秉姿钝鲁者,莫如课之农桑,……所谓勤读可荣事,勤耕可养家”。(仓修良:《家谱概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009年第1期)

第四、家庭教育要注意分寸与方式。“打骂冻饮,断然不当。溺爱放任,非属良方”。(见《张氏族谱》)此外,还要注意教育的公正公平,同等对待子女,避免偏爱生分,引起家庭不和,“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刘凤山:《古代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和借鉴》《科学决策》"008年第11期)。

第五、家庭教育要注意性别的差异性与成长的阶段性,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应予以不同的教育。“凡子孙能言行之时,即教之以安详、恭敬,至七岁以上,使之出就名师,读文公小学,务要讲解明白,使其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若夫女子则自幼教于妇德、妇言、妇工、妇容,其品貌天性若有过人者,始其读烈女传,庶乎长大适人,必知所以执妇道矣”(萧靖安:《兰陵萧氏族谱》-

第六、家庭教育要重视言传身教。家庭中的长者既是子女的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者,因此在实施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为晚辈率先垂范否则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颜子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就指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上行下效的教育影响: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行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王有英中国传统家训的教化意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第七有些家谱还劝诫有条件的家庭应该聘请有学识的读书人对家中子弟实施进一步的教育以求能系统地增长才学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家教要严更需师长锻炼意志教导思想习礼知义循规遵章胆识才略诗书文章”。

重视族群教化注意营造良好的宗族教育场域家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人际共同体主要表现为一种归属性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网络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核与物质符号而作为族群文化表征的家谱其所蕴藏着的治家理念处世格言一方面记载于家谱家训宗法族规等典籍里体现在恩荣录祖宗像赞人物传记家族大事记等事例中另一方面也大量出现在祠堂坟莹牌坊楼阁学堂等环境建筑上这些家族特有的精神内核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与祠堂祭祀族规族学民风民俗等族群文化和族群活动相互印证相互支撑共同形成一个多维度多侧面的浓厚的宗族教化场域使得身处其境的族群成员在耳濡目染的族群文化符号的氛围里在参与族群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到族群特有的精神观念态度行为的教训而获得感化从而形成家族同质化的东西

家谱教化的启示

对当代社会道德教育的启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与道德意识的基础上融人了自主自立平等民主等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如集体观念理想信念法制意识日益淡薄助人为乐尊老养老洁身自爱等传统美德日渐缺失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日益滋长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陷人了信仰危机出现了精神沙漠化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固然有着多方面原因然而道德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回顾过去可以发现家谱的道德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功为家族培养了很多典型的道德范例有力地维护了家族以至社会的德行和秩序确实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一家谱中首重德育的教育理念及其注重于生活的饯行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古人言首立德次立言次立功”,道德是判断个体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良好的道德风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为人的根本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国民的道德教育然而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却常常只被当作一门理论课程来对待上课时教育者理论说教的多常常让人觉得内容空洞并且方法比较单一教与学都枯燥乏味流于形式难以唤起人们内心的道德需要课后教与学常常分离上课教学的内容难得在要求在生活中饯行

这种停于理论说教层面缺少现实生活饯行的道德教育难以引起个体对道德观念培养与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视使得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长期处于一种知行分离知而不行或者是不知不行的状态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德育效果就有必要大力推崇首重德育的教育理念并切实做到把德育放在育人的首位既要在理论上教育人们更要督促人们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这样知行的紧密结合才会产生更强的教育效果

第二家谱的道德教育内容及其方式对当代的道德教育也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家谱中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思想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勤俭持家”、“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等教育内容既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生活追求的美好愿望也迎合了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这些传统美德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由此可见重新挖掘整理并大力提倡这些传统美德对当代的道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家谱在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也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家谱中的道德教育侧重于伦理道德的教育而这些伦理道德则是人们生活与生产的总结与概括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息息相关而且家谱中提到的许多教育素材直接来源于家族成员的现实生活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易于理解也容易为人所接受相比之下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更偏重于理论说教形象刻板样例程式化缺少具体的饯行与生活气息难以引起受教人心理的共鸣因此从生活中提炼道德教育素材并将道德教育与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效果

家谱的道德教育注重个体道德的养成练习”,并通过各种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的多方面的熏陶反馈评价与督导这对于当代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具有启迪意义高尚的品格来源于生活的点滴累积需要长期的熏陶反馈评价与督导因此对待道德教育我们既要注意它与其他内容教育的区别更要教学结合加强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养成练习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考核与引导并通过加强家校联合对受教育者进行连续的长期的熏陶反馈与督导

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家庭教育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它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种主要形式具有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根据我国一些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社会机构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片面追求子女的智育成绩甚至不惜花重金请家教上辅导班而对道德教育却关注不多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家长忙于谋生忽略了家长教育的职责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疏于子女的管教督促把子女教育的责任几乎完全寄托于学校有些家长则受当前社会片面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功利自我享乐等思想与言行过于突出能做好子女的表率作用;有些家长虽然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却不知道要教育什么,怎样教育。而家谱作为传统家庭教育的范本,蕴含了许多家庭教育的思想,记载了许多家庭教育的经验与方法,对当代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一,族谱中重视家庭教育,强调父母与族中长辈对个体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等等。思想与方法,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父母作为子女晚辈衣食的提供者,对子女晚辈有着天然的影响力。其言行举止、处世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人子女晚辈的思想与言行中,对子女晚辈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能够通过长期的日常生活接触,及时观察、反馈与督导子女的言行,而是学校教育难以顾及的地方。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各自优势,发挥互补作用,而不是让家庭教育学校化,把家庭教育的责任集中放在学校教育上。这样家、校的紧密结合,更有利于个体素质的培养。

其次,家谱中以德育为重的家庭教育思想,为当代家庭在教育内容上的选择提供了借鉴。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校教育面对的是群体教育,偏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家庭教育面对的是少数受教对象,更适合偏重于传统的个体道德的训诫。道德意识的强化、行为的养成,往往需要长期的灌输、引导与规范,而“家”是个体生活与学习的两个具有责任互补的第一个场所,共为个体生存到终的行为导航。家庭成员之间经常性接触,容易互相产生影响作用,因而在共同的生活过程中,更有利于随时对子女进行督导,并及时加以规范和约束,这在个体道德素质的养成中至关重要。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特点,在家庭教育内容上进行合理取舍,避开难以胜任的智力教育,以便更有效地发挥家庭德育的作用。

其三,家谱中所总结的家庭教育的许多经验与方法,也为怎样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了参考。家谱中记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比如要因人而异,重视言传身教,强调从幼抓起、坚持不懈、防微杜渐,注意宽严结合,注意教育的阶段性、差异性和公平性等观点,与当代许多专业的教育研究者提出的教育策略是一致的。发掘和推广这些经验与方法,对于普及、提高家庭教育,促进家庭教育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当代家族教育的启示

自古以来,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人们征服、利用与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为了更好的生存,聚居在一定区域内的家庭,按照血缘关系结合成更大的人类共同体一家族。这种家族组织,通过某些约定的规则,集合各个家庭成员的力量,进行共同的生产与生活,这对中国历代社会尤其是农村基层社会,产生过极为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逐渐昌盛、强大起来的家族,常常影响甚至左右到其他家族的生存,形成了家国天下的局势。此时的家族,已不仅是社会的基层组织,更是国家统治的主导力量,家族的兴衰牵制着国家的兴亡。因而,历代社会都非常重视家族的治理与建设。

家族的治理与建设,离不开对族人的教育。家族教育是除了教育之外的最直接的基层社会教育,它融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技能育为一体,比家庭教育的影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是古代社会主要的教育方式之一,在家族的发展过程中曾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影响。徽州出现的“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兄弟九进士、四尚书者、一榜十九进士者”,“一科同郡两元者”等现象。与其崇文重教的家族传统与浓厚的家族教育氛围,是有密切关系的。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宗法制的解体,改革开放的进行与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原有的大家族聚居的社会结构逐步向小家庭散居形式过渡,人们的谋生也由传统的、农耕为主的方式逐步向开放的、外出务工的方式转变,这加速了人口的迁徙流转,使得传统的血缘关系逐渐向地缘关系发展。同时,随着学校教育的勃兴,家族教育体系日渐瓦解,家族观念日益淡薄,出现个人主义偏重、集体意识缺失现象。这从长远来说,既不利于个体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但在传统的血缘关系逐渐向地缘关系发展、乡土社会结构日益松散时。

我国许多乡村仍然还存在着家族聚居的基本形态许多村民仍然守着一块乡土还没有动家族对他们还有实际意义家谱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力而且发达的交通工具与数字化的网络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快捷方便的联系方式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因此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重新提倡家族教育借助血缘关系的影响力发挥家族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将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而家谱的编修是加强家族教育的一种可行的重要手段家谱是家族联系的纽带在记载家族历史维持家族记忆增进家族联系和传承家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编修家谱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族人对家族的认识增加族人之间的情感还可以把散居在各地的族人凝聚在一起共同为家族进而为家乡为祖国的发展献谋出力

但是从调查中发现有些家族在编写家谱的过程中存在这一些不足比如从内容上看有些家谱宣扬封建迷信重男轻女思想道德观念陈旧没有与时倶进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极端宗教主义势力影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从修谱动机上看有些人修谱是出于名利的考虑甚至有些人借此打击报复从而削弱了修谱的作用从家谱写作水平上看许多家谱编写粗糙错讹百出轻重倒置结构不完整

正因为各地的家谱质量良莠不齐所起到的作用也就参差不齐因而为了充分发挥家谱在家族教育中的作用在提倡编修家谱的同时有必要对社会上兴起的修谱热潮适当地进行引导

第一在修谱目的上要紧紧围绕促进血脉联系维持家族记忆和加强家族教育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家谱在敦宗睦族以及慎终追远继往开来中的作用

在内容上要本着古为今用与时倶进的精神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同时也要注重将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新的道德风尚融人家族教育在家谱中注人时代的气息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形式上在继承传统编修体例的基础上也要敢于突破陈规,开拓新的形式;最后,在写作上,家谱作为家族教育的教科书,要强调精雕细琢。一方面要组织精兵强将作为写作班底,保证写作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注重考证,善于总结,多方借鉴,以保证家谱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总之,家普及其相关活动构成的传统的家庭和家族教育方式,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总结了一套有效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对改进当代教育,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家谱理论与编修技术——吕氏家谱编辑部   联系地址:贵州省盘县红果镇公园路19号 
联系电话:15924731240  13518714500 
 样书邮购电话:18188277729  13984603139
贵公网安备 52022202000167号 黔ICP备15003659号